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5月25日
第C05版:蓮花廣場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初探

澳門高等教育具有特色和優勢

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初探

澳門高等教育辦學風格多樣,高等教育產業化具備較大的發展空間,也面臨巨大挑戰。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機遇,加大理論探索力度,謀求闖出一條具澳門特色的高等教育產業發展之路。要發揮自身優勢,優化辦學結構,提升教育品質,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逐步解決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豐富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更好推動澳門社會適度多元發展。

作為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高等教育扮演着傳授知識、開展科研、服務社會、承傳文明等角色,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高等教育所提供的資源與稟賦、技術與力量,觀念與創新,關係到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性質上屬於專業教育。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辦學方向正確、發展機遇多。特區政府通過制訂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加大經費投入、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以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舉措,極大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品質,從而推動了澳門高等教育的穩健發展。這其中,“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略。一方面,澳門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在招生及教育、科技、文化、學術交流上享有優勢。大部分澳門高校獲准在內地招生,從而保障了生源的充足多元。同時,澳門高校與內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門,對推進澳門與內地交流合作給予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兩種制度之下,特區政府自行制訂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歷和學位承認等政策,極大提高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回歸以來,澳門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公立私立並存的辦學格局。面積狹小的澳門,擁有十所常年招生的高等院校。澳門乃中西文化和諧交匯之地,這一特質註定了澳門高等教育必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內涵:辦學理念多元、辦學主體多樣、教學媒介三文四語、國際交流與合作突出等。這樣的多元文化氛圍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多種文化共存,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對接融合。高等教育既體現民族信念,也感受到國際先進理念對於高等教育發展變革的融通。擁有上述特色的澳門各高校,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方面得天獨厚,佔盡優勢。現時,澳門多數高校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形成較為完備的學制體系。

教學與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大基本職能,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統一於教師職業活動中。高校肩負着科技創新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責任,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更是科學研究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高水平大學離不開具認可性、富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的支撐。回歸以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本地高校相繼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投入運作,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平,服務於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援。

高等教育的一項核心任務在於培養人才、構築人才儲備庫,澳門高校的重任之一是培養服務於澳門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精英。特區政府實行“教育興澳”政策,啟動制訂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建立和推行國際化的院校學術評鑒制度,同時明確要求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目前,本澳高等教育已初具規模並形成體系,整體教學科研水平穩步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也逐年增強。為完善高等教育機制建設,特區政府於二○一六年完成《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報告》。與此同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二○一六至二○二○年)(“十三五”規劃)》、《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一六至二○二○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相繼出台,為本澳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二○一八年,《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相關配套法規正式生效,二○二○年,《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二○二一至二○三○)》正式推出,以作為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藍圖。

從社會制度看,澳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如果不計政府開辦的公益性質的學校,絕大多數學校屬於私人辦校性質。私人辦校的一大特點,在於非公有資源和資金的投放以及財政方面的自負盈虧,這就決定了澳門教育的運作呈現出鮮明的商業化特徵。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產業化可以視為在商業化基礎上升級轉型,着力提升市場化運作成效,進而朝着產業方向發展,使之配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全球化進程中坦然面對各種挑戰。

高等教育產業化,是一道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議題,曾經引起熱烈討論,至今餘波漾漾,衝擊了民眾的思維定勢,刷新了民眾的理性認知。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產業化,其實質是運用現代產業發展機制和管理方式推進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方向社會化和辦學投入產出效益化的過程。高等教育產業化不同於商品化、市場化,不等於實行高收費和謀求高利潤,推進高等教育產業化並不必然違背教育公平和教育規律。

長期以來,澳門高等教育奉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機制,現時十所高等院校中,六所屬於私立高校。二○一九至二○二○學年,全澳註冊學生數為36,107人,這些學生相當比例來自澳門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何謂高等教育產業化?澳門高等教育如何朝產業化發展?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優勢,謀求一條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產業之路?高等教育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澳門的產業結構?凡此種種問題,一直為教育工作者所關注,並加大力度進行學術探究。種種關於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建議與呼聲,無論來自民間人士的還是官方層面,均呈現日益高漲的態勢。

相比傳統私塾或學堂教育,高等教育產業是“新事物”、“舶來品”,現時的教育產業化理論亦源於西方。在西方國家,教育性投資常常被視為生產性投資,這與泛中華文化區視教育為理所當然的“公益事業”的思維認識有明顯差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高等教育產業的理念在內地開始出現,“教育產業”概念隨即進入公眾視野。人們對教育產業化的認識,可謂歧義頻生。直至今日,社會各界關於教育產業化的看法都沒有統一也難以統一。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產業化,就是指在運用現代產業發展機制和管理方式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實現高等教育由消費型、封閉型、福利型向生產型、開放型、效益型的轉變,使高等教育成為關注社會需求、有較高投資效益和辦學水平的主體。高等教育產業化包含三層涵義:其一,推進和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其二推進和實現辦學方向社會化;第三,推進和實現辦學投入產出效益化。

產業化理論誕生以來,教育事業就被視為“產業”納入第三產業中。論及教育產業,歐美的人力資本理論亦涉及教育的“消費性”與“生產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歐美學者提出教育市場化理論。身為教育市場化理論先行者的弗里德曼,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競爭約束,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學校對學生,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均不負責。要改變這種狀況,通過以前的改革措施是無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場化道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海耶克指出,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是市場,應將市場的競爭原則應用於教育領域。學者皮科克和懷斯曼也提出,不必由國家投資教育,而應通過給家長憑券、資助或貸款的方式在自由市場狀態下自由選擇。在這些觀點推動下,上世紀七十年代後,美英等國高等教育先後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

以上發展高等教育的經驗,能否開啟我們的思路,為致力倡導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者借鑒?當面對諸如:高等教育產業化不等同於商品化、市場化;高等教育產業化不等於政府放棄教育事業;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是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因而不能“營利”,但可適度“盈利”或“贏利”;高等教育產業化並不違背教育公平原則,反而有助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眾多現實議題時,應有全面深入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當面對大眾質疑甚至詰難時,有責任也必須做到以一種從容的具學理深度又不失民生情懷的姿態,釋疑解惑。

葡人據居澳門數百年來,葡澳政府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事務一直實行不干預不作為的放任政策。又因為經濟結構以單一的博彩娛樂業為主,高素質人才匱乏,導致澳門整體教育水平遠遠落後於周邊國家和地區,現代高等教育更是長期處於空白狀態。

回歸以來,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東西文化交匯的文化優勢和諸多國家層面出台推行的政策優勢,澳門高等教育制度建設進展順利且日趨規範。體現在教育機構數量增加,招生人數持續上漲,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和院校美譽度穩步提高。

從全球化宏觀發展視野看,澳門是一個微型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極其微弱,但澳門本土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自身特色。澳門沒有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卻以開放性、多元性、先進性和包容性著稱,補充並豐富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內容,贏得了同行的關注。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的呼聲日益高漲,政府、教育機構運營者和民眾對此亦多有共識。

要推動發展高等教育產業,應結合澳門區情,對澳門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任務與問題、成績與不足、經驗與教訓等進行科學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制訂具全局意義的策略規劃。既要正視辦學空間受限,教育資源浪費,學科建設結構失衡等一系列亟需改善的問題,又要選擇性地傳承澳門多元文化,促進多元文化創新發展。

這其中,如何調整高等院校辦學結構,促進高等教育實現產業化發展至為關鍵。為改變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政府亟需扶持新產業成長成熟,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澳門空間狹小、資源匱乏,但高等教育的外部條件有獨特優勢。推動高等教育產業化,除了推進經濟聯動發展,還促進產學融合,這是適合澳門未來發展的可行路徑。如穩定的數量可觀的境外學生前來求學,勢必增加本地財政收入,刺激本地消費,促進本地就業,這對澳門經濟長期發展將產生正向深遠影響。同時,吸引大批國內外優秀青年來澳求學,可以提升和優化社會環境,助力科技和研究發展,有望在整體上稀釋並淡化“賭城”色彩,同時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唯有充分發揮文化優勢,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並有效運作,打好文化牌,才適合也必然是澳門多元發展的理想大道。

澳門推動高等教育產業化之路艱巨而漫長,艱巨漫長恰恰預示着高等教育產業化具備巨大的提升與發展空間。政府應不斷優化高等院校辦學結構,提升高等教育品質。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機遇,解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實際問題,提升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引領澳門社會走向嶄新未來。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區域乃至國家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抉擇。大灣區建設於澳門高等教育事業而言,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應在高等教育產業化方面,其發展策略與建設目標是一種彼此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現陳列以下設想供參考:

一、要深入領會《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等綱領性文件中相關澳門教育的條文內容,將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置於時代大背景以及回歸以來澳門作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區的大視野中作通盤理性探討。二、成立高等教育產業建設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制訂出台《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規劃》,集聚力量,精準發力,高效推動高等教育產業化建設。三、深入挖掘澳門教育文化內涵,加大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資源投入,着重完善高等院校內部運作管理結構,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為高等教育產業化奠定基礎。四、協調完善各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平衡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建設,增強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教育等非熱門學科的建設,建構起健全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和學科發展體系。五、樹立“錯位發展”意識,澳門高等院校並非大灣區高校中的實力最強者,卻是最具特色者。不僅體現為多元文化背景下葡語人才的培養,還體現為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發展。要不斷突顯自身的發展特色與先天優勢,推動澳門高校在產業化進程中與大灣區其他高校形成錯位發展格局。六、加大對國際知名學府引入澳門的合作辦學力度,將澳門建設成具有特色的“小而精”型國際高等教育中心和國際知名學府分校的聚集地,使高等教育產業化真正落到實處。七、以教育產業為依託,打造澳門高等教育品牌。儘管澳門發展教育受限於狹小空間地境,以致出現“有校無園”等現象,但澳門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與優勢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產業化之路創造了無限可能。

結 語

高等教育,無論產業化發展抑或常規化建設,都要積極配合支持本澳的發展定位及產業適度多元。既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也需保持加強中華文化傳統優勢,依靠各方資源和市場力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市場化導向機制,促進並實現新產業的創新開拓與發展。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課題組

2022-05-25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課題組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94944.html 1 澳門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