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攝影文獻到“行為文獻”
一八四四年八月十五日,法國攝影師于勒 · 埃及爾(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 1802-1877)帶着達蓋爾銀版照相機,跟隨法國使團船隊來到澳門港口,把剛剛發明的攝影術帶進中國大地;其攝入的澳門南灣和媽閣廟景象,讓古老的東方帝國從此告別千百年來以筆墨圖像記錄歷史的日子。一幀幀經由鍍銀銅版而顯現的朦朧風景及人物形象,讓澳門成為了新舊時代交替的見證現場,也讓澳門成為第一片有着攝影文獻記錄的中國土地。
踏入二十一世紀的讀圖時代,全世界每天產生難以估算的海量照片,呈現着細至指甲斷片般的生活碎屑,大至摩天高樓外牆的巨幅廣告。在金錢誘惑及其掛鈎的媒體全力推動下,先進的拍攝器材,高效的製圖、修圖軟體,讓今天的圖像徹底淪落為消費社會的衍生產物,繼而成為賺取市場資本的的重要助燃劑,同時亦把“有圖有真相”這句陳舊而迷信的格言無情撕破。這是個圖像肆意張狂的年代,亦是真相越來越撲朔迷離、歷史面貌越來越含糊不清的時代。
在這樣的當代背景下,由吳衛鳴、陳顯耀兩位藝術家組成的“一孖”藝術小組,今年夏天從澳門出發,希望透過鏡頭,把混亂時代中珍貴的人文訊息傳送到地球另一端之港口城市——威尼斯①。
“一孖”,意為雙胞胎。自二○○九年開始,“一孖”藝術小組借助攝影技術並持續配合開展以現場行為、錄像、現場證物收集、個案研究、文獻整理、社會調查、口歷述史及編輯出版等綜合活動所構成的藝術實踐,建構他們提出的“行為文獻”(Performance Art Documentation)藝術理念(圖一)。“一孖”認為,在充斥着虛榮、功利及普世價值正快速瓦解的當代情境面前,那些經歷不同時代依舊保留下來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歷史空間已變得脆弱零碎、不堪一擊,故而值得認真探索:“我們應當或可以做些甚麼,使面臨消失的珍貴人文記憶得到保存?”對此,“一孖”的回應是有必要持續採取有效的行動,至少讓相關記憶的影像能在堅定的藝術信念及強而有力的文獻基礎支撐下得以重現。“行為文獻”藝術概念的萌生與實踐,正產生於此!
毋庸置疑,我們的身體正處於不斷衰退的狀態,生命每分每刻都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逐漸消耗。同樣,具有“廣延”屬性的各處現場空間條件,亦會跟隨時間急速流轉,或暫時勉強得以保存,或被迫發生改變,甚或在瞬間徹底消失。“一孖”藝術小組十分珍惜在生命時間中消耗的身體與每處現場空間之相遇,並把當中發生的藝術行為理解成準確的時間座標及特殊的時空文獻,藉以見證時代變遷中將要消失的某個瞬間/空間。事實上,已有無數的經歷說明,“一孖”所拍攝的現場/景象,往往在很短時間之內便被迫消失於無形。為此,為確保圖像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一孖”攝製的所有“行為文獻”都只會在現場完成,同時,當若有必要,小組會借助軟件技術刪掉與現場無關的拍攝輔助工具,以免其遮擋訊息豐富的空間細節,但有一點值得強調:他們從未因應畫面的視覺效果需要而加貼任何東西,以確保圖像中的每一事物均曾真實地存在於原生空間之中。
同時,“一孖”藝術小組努力構建系列圖像庫、錄像庫、資料庫、文獻庫、田野記錄(圖二),以對其行為藝術創作提供概念依據與時空語境支撐。“一孖”視“現場行為”是衍生“行為文獻”之必經蛻變過程,通過身體對特定時空之介入,企圖建立對時代、歷史、事件及社會關注的綜合性隱喻。最後,“一孖”認為於不同情境實施之“現場行為”,最終都將凝聚成可信的、具時代視野、經得起考驗、跨越時空、可閱讀、可交流,並以身體介入為基礎的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文獻。
今年,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這個全球性及似乎沒有想像界限的活動中,“一孖”這對雙胞胎,緊密配合本屆大會“夢之乳”的主題,呈獻名為“夢之寓言”的展覽,把他們在現實經歷中微觀的故事保存於有如夢境般之“行為文獻”中。“夢之寓言”由國際策展人包偉鋒策劃②,合共展出十一件(套)“一孖”小組的最新創作,是一項包括行為記錄、攝影、錄像、裝置、室內及戶外雕塑所組成的綜合性展覽。
“夢之寓言”展覽共分為五大主題:
一、“夢之符號”:在一系列直徑長達兩公尺的大型影像中,藝術家以身體介入澳門老舊城區的各處空間,藉此呈現澳門生活環境有如夢中的獨特人文景觀。
二、“祐漢皇朝”:由一組巨型的高質攝影作品及系列裝置組成。作品中的兩位“帝皇”臉上以耀眼金箔作裝飾,身上披上夢幻般的雪白毛皮和高級綢緞,沉浸在記憶堆疊與時光流逝之中(圖三)。
三、“夢者之舟”:一座高達四點五公尺的大型戶外雕塑作品,觀衆可以看到一葉承載着兩位夢者的簡陋小舟,正徘徊於夢想與現實、物象與隱喻之間。
四、《四因》錄像系列:由“質”、“形”、“動”、“終”四段各長兩分半鐘的錄像作品組成,靈感來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世間上萬事萬物之出現、運動與變化的背後,總是由“物質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這四大原因所推動。也許,人類的物慾、虛榮、貪婪、弄權等環環相扣的慾念與行為,亦可以借助“四因”得以歸納與闡釋。《四因》錄像系列還配有澳門“Water Singers”無伴奏合唱團極具穿透力的獨特原創女聲。
五、“天書”:一部攤開後闊一公尺、重達二十一公斤的高質素大型圖像冊頁,展示超過三百張“一孖”藝術小組多年的“行為文獻”現場記錄,一幕幕有如荒謬的夢境,當中浮現面向塵世的種種隱喻。
今年是澳門特區第八次組織藝術家參加“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夢之寓言”展覽的順利籌辦,有賴雙年展主辦單位提供一個高質素的國際展示平台。本次能順利參展,“一孖”藝術小組要感謝澳門科技大學、澳門文化體 · 現代畫會及Water Singers無伴奏合唱團的大力支持;特別感謝澳門文化局及其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以及所有參與工作人員在整個展覽籌辦過程中的全方位鼓勵與支援。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他想說明,宇宙萬物沒有甚麼是絕對靜止的和不變化的,畢竟,昨天的那條河已非今天的同一條河,而昨天的我亦非今天的我。我們身處的時代,一切都在極速的運動和流變之中,而二○二二年對於人類來說,更是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及面臨嚴峻價值挑戰的年頭。然而在全球藝術愛好者的熱切期望下,“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盛事之一,卻成功如期舉辦並廣受矚目,此足以說明經人類文明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特別是當代藝術創作,對現今人類精神生活正發揮着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一孖”藝術小組希望透過“夢之寓言”而激活的“行為文獻”,讓攝影藝術再次發揮記錄時代變化的重要文獻作用,並藉此來描述當今人類面對生存環境的種種思考與適應。同時,作為澳門藝術家,“一孖”藝術小組當然希望這些“文獻”能展示澳門經歷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人文生活氣質,以及當中表現出的頑強生活意志,正如埃及爾當年為澳門歷史所留下的珍貴記錄一樣。
吳衛鳴
註釋:
①創始於一八九五年的“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是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的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平台,自二○○七年起,澳門藝術博物館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這項藝術盛事。二○二二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再次籌辦“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並透過徵集方式挑選優秀的展覽方案,冀把澳門當代藝術推廣至國際舞台。徵集吸引六十位策展人及本澳藝術家組隊參加,合共提交了二十四個展覽方案。經由外地及本地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評選,最終由策展人包偉鋒(João Miguel Barros)、藝術家吳衛鳴及陳顯耀提交的展覽方案《夢之寓言》(Allegory of Dreams)獲選,代表澳門赴意大利威尼斯參展。
②包偉鋒身兼攝影藝術家、藝術期刋總編輯、藝術空間策劃人等多重角色,曾於多項國際攝影比賽中獲獎。現主要以獨立策展人身份活躍於當代攝影領域,曾於歐洲及澳門策劃多項重要當代攝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