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完善交通基建助出行
新一份《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今起公開諮詢,文本總結過去交通政策,更為未來十年本澳交通發展制訂目標及策略。
過去十年,政府着力推動公交優先,巴士路線與客流顯著增加。同時多管齊下控車,落實每年增長率低於百分之三。惜輕軌仍是斷橛禾蟲,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巴士續為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未來政府計劃續建設步行通道及行人天橋,規劃新城及路氹填海區等步行網絡。不過在人口和出行需求續增,道路網絡增長困難,預計未來十年,部分道路擠塞問題仍突出。
政府表明將開展輕軌東線,由關閘經新城A區至氹仔北安碼頭的路線建設,爭取二○二八年完成,並研究媽閣至關閘的輕軌西線建設。並提出研究建設跨海纜車,連接新城A區與科學館。針對駕駛行為方面,將探討引入“扣分制”的可行性及適當性。
過去十年,交通規劃立足於“輕軌為主、巴士為輔”,卻一直無法實現。在加強調控車輛增長,加上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確令部分人放棄私人車輛。但若要降低居民購車意慾,關鍵仍要推動公交優先,創造更多理想步行環境,讓人有條件以公交和步行代替駕車。澳門半島的輕軌建設曠日持久,調整優化巴士路線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
輕軌東線雖然完成初步設計,全線為海底隧道和地底興建,但工程難度大,又涉及相關土地搬遷和規劃工作,民間憂慮其建設耗資巨大,工期漫長。西線才展開研究,要在舊區連片、貼近民居、空間有限的西岸發展軌道交通,何時建、怎樣建,全是未知數。研建跨海纜車的想法,昨迅即引爆坊間熱議。跨海纜車造價不菲,所處位置極受風雨等惡劣天氣影響,除了日後長年高昂的維護費用,若受天氣影響停駛多過運作,只為觀光,是否有其建設的必要性?
政府就“規劃”提出不少計劃和願景,既有理順內部交通,亦部署區域交通銜接。在接下來兩個月,民間料必熱烈迴響,政府宜清晰理念、交代理據,聆聽民意,認真分析,平衡取捨,為新十年交通規劃尋找最大公約數。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