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
北區長大的我,總覺得路環很遠,由黑沙環出發到黑沙,幾乎要穿過整個澳門。應該是在小學的常識課上,得知路環是座位處南邊的島,但當時的我對這段距離並沒有實感,以為過路環就只是比回到學校再遠一些;直到後來跟朋友相約到黑沙燒烤,抱着興奮的心情,同時我也抱着膠袋裡的幾支大可樂,在廿五號巴士上睡了差不多兩個小時後,才確切感受到這段距離。
遠離繁囂,才得以換來半刻清靜,但前提是要足夠的遠;離島的定義亦如是,從路氹連貫公路到路氹新城區,島嶼本身沒有移動,但島與島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縮短。毋須再花兩小時車程,我便能盤腿坐在尚未外移過的海岸線上,吃着從安德魯餅店買來的雞蛋沙律三文治。浪花打在岸邊,下意識地伸手護着三文治,這動作似曾相識;小時候,手裡的三文治曾經差點就被鴕鳥啄走,那是學校組織的郊野公園之旅,想起來,原來早就來過路環。
看過今年影像新勢力的紀錄片《後院》後,腦海浮現了一句歌詞,“誰家有後院修補破損”……借用導演的視角來再看一次路環,當年的郊野成了如今的後院,而這座後院,似乎亦將會迎來改變,該發展還是維持現狀,無論是對人還是城市而言,都是難題。把歌詞續唱下去,“叢林不割下,如何建造繁華”……每個身在路環的人,對這片土地都有着不同的期許,藉着大銀幕坦露心聲,大概就是紀錄片的一種溫柔,而在場作為傾聽者的觀眾們,或許也有想法要說。
放映過後,這座後院的明天將何去何從,似乎單憑少數人的力量,無法改變太多。但浪還在湧,花還在開,值得親身體會的事還有很多,還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路環,替自己的回憶拍下續集,無論是在銀幕裡的,還是銀幕外的。
他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