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的前世今生
大半個世紀前,單車仍是實用的工具,數以萬計勞動階層每日含辛茹苦,以單車代步,上班上學,送貨送飯,每一踩每一踏都沾滿了汗水。雖然身處汽車摩托泛濫的廿一世紀,但每次欣賞意大利經典電影《單車竊賊》,隨着主角藉以維生的單車被偷走,心總有戚戚焉。在那個年代,一輛單車,是勞動力的保證,宛如人們健康的四肢。
有傳單車早在十九世紀已傳入中國,但得到中國皇室的寵愛,卻是二十世紀的事。一九二二年,年僅十六歲的溥儀收到來自堂弟溥佳的新婚賀禮——英國產三槍牌單車。溥儀大喜,每天騎着這款洋氣玩意,在宮中四處遊走。由於宮門的門檻妨礙其隨意穿行,溥儀更命人把這些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統統鋸掉。這一舉,不但鋸掉了騎車的窒礙,也鋸掉了大清的傳統,可見溥儀對單車的執迷。
單車的實際用途已今非昔比,我們仍可見一些送報送貨工人,騎着單車在馬路間穿梭,但很多稍有經濟能力的,早已買下一台電單車。與單車相比,電單車不環保,卻節省人力,車速更快,效率更高,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需求。於是單車的社會意義逐漸產生了變化,變成了一種奢侈的文青玩意,有閒階級的生活品味。因為不趕時間,且響應席捲全球的環保浪潮,文青們在馬路上迎風而踏,暢想自己正身處托斯卡納的豔陽下,享受一個悠閒的下午。
在實用與奢侈之間,單車給人的浪漫想像仍歷久不衰,是青春以及感情萌芽的象徵。大學時期,雖然不是台大學生,我偶爾會走進台大校園,看看莘莘學子、單車高手,如何在椰林大道和各學院之間的廣闊步道上,單手或完全放開雙手,奔馳如招展的野花。青春的氣息,讓我想起那些一無所有、無所顧慮的日子,想起《甜蜜蜜》的黎小軍和李翹,在陌生的城市中尋路迷惘、一起踏過的青葱歲月。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