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日的意闌珊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在連場暴雨的早上,在電視上看到了“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閱兵儀式特輯,黑白畫面上的兄弟同心為國死戰,化為現實中的兄弟鬩牆打個你死我活。槍如林彈如雨,落在每一位俄羅斯人心頭、落在每一位烏克蘭人心頭,不僅僅是春意闌珊,相信更多是寒冬凜冽、雪掩冰封;昔日紅場上英雄的讚歌,於今成了悲壯的哀歌,直至只剩了一聲嘆息。不能不問一句:孰令致之?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在二戰爆發前,烏克蘭蘇維埃已是蘇聯的一部分。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聯反敗為勝的轉折點發生在一九四三年七月五日清晨、與烏克蘭接壤的庫爾斯克決戰;八月開始,蘇聯紅軍不斷乘勝追擊,接連收復了包括頓巴斯、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為祖國而戰”,令蘇聯軍民萬眾一心奔赴戰場,不少人英勇獻身。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逾二千七百萬人傷亡,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蘇聯紅軍累計死亡約一千一百五十萬人,當中逾七百萬是烏克蘭人;蘇聯有一千七百一十座城市、七萬多個村鎮和三萬一千八百五十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這當中,包括烏克蘭人的家園。
二戰的戰場上,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為着一個“共同的國家”理念,出生入死、浴血重生。蘇聯的解體、當下的俄烏戰爭,除了領導者的決策所致,更多的是折射了這個民族已經沒有了共同的國家意識和凝聚力。
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最後寫道:人類過去彼此殺害的罪孽已經太多了。為了從同歸於盡的災難中自拔,我們必須學會在互諒互信中,彼此扶持,相摛相將,完成人類文明另一次的重大突破。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