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與鳥都是動物,世上豈只人與鳥如此?為了生存而為食,而人之食需財。人為財,鳥為食,絕對不是貪,純粹為了生存,用廣府話說謂之“搵食”。描寫“搵食”的動作情景,又有一個詞語,曰“搏殺”。用到“搏殺”兩字,使我聯想到唐李華的《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凛若霜晨。鳥飛不下,獸挺亡群。”這情景是古戰場,今天的“搵食搏殺”卻是人煙稠密的都市,同樣有戰場的影子:“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
報載:在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外賣車手與旅遊巴碰撞而魂斷輪下。警員查看肇事電單車,尋求肇事真相,這是當然的手續,不過車手已無呼吸心跳,一切都於事無補,但願懲前毖後,外賣車手們注重交通安全既顧己,亦及人。“搵食”,顧名思義是求生,切記:“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孟子 · 梁惠王上》第七章:“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同網)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上面這段文字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孟子說:“沒有固定財產卻能堅守高尚情操的人,只是那些有修養的人。而一般百姓,倘沒有恆產,也就失去應有的道德觀念,於是邪念與私慾萌生,完全不顧後果,一切為了自己個人利益着想。等到他們犯了罪,再去刑罰他們,這無異先佈下罪網,等他們投進去。有道德的統治者不會陷害百姓,是故高明的統治者,能控制百姓的私有財產,讓他們有剩餘的積蓄,上可奉父母,下可活妻兒,豐年吃飽穿暖,荒歲不致餓死。”
揆諸今日的“社保”、“強積金”,與“明君制民之產”同出一轍。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