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上周三赴一個晚餐約,走在新口岸空盪盪的大街上,弱弱的東北風吹到身上仍有點寒,風中的一頭亂髮恰似是混亂的心緒。這個周三同樣赴晚餐約,天氣報告說當日是近三十二度的高溫;混亂的天氣、混亂的日子、混亂的情緒,令人無所適從。
新冠疫情來到第三年,尤其是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階段,二○二二年應可被視為一個轉折的年份。當周邊仍是充斥從嚴還是放寬的喧囂之聲,或者我們不該逃避新一輪關於價值排序的思考和判斷。
歷史學家許倬雲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回答了觀眾其中一個問題:“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個全球化的災難之後,我們這一代人看待世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會有甚麼改變?”許倬雲的回答是“大災難以後改變世界觀”。
許倬雲舉了魏晉南北朝為例。
從東漢末年持續到三國時期的一場大瘟疫,加上長期內亂戰爭之後,當時的中國來到這個時期的改變,就是魏晉南北朝人們的返璞歸真,關注內心世界。竹林七賢及陶淵明都生於這個時期,醫藥界產生了華佗及張仲景這兩位中醫聖手;魏晉南北朝也是佛教和道教迅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許倬雲認為災難過後的安定與以前的和平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性的災難,其負面後果一如大家所見,正面的影響是迫使人們思考過去想不到的問題;例如生與死之間、有與無之間,不過是一線之差、一念之間。甚麼是真實、何為重要?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許倬雲說:“世界不可能永遠平靜,只能求自己的安靜、安定。天人不大變,你要在安定、冷靜之中,安度過去。”如是,或許我們只需要安安靜靜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已經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了這個紛擾動盪的世界。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