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反對“為人父母的本質是愛”。作為父母,可能很多人清晰自己的定位,認為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園丁,而不是木匠。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反思、實踐、再反思的能力,很多人還是會不小心步入成為木匠的迷途。就像你深信孩子與你在一起的點滴快樂時光最為重要,但偶爾還是會有父母對於孩子的成績、獎杯耿耿於懷。
木匠式育兒理念的工作大抵是將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木匠的最初計劃,你可以通過完成品評估所做的工作好與壞。但園丁式的育兒模式則不同,家長們需要給孩子創造成長的環境,並加以引導,園丁為植物創造了一個培育空間,這中間需要努力付出,耕地、施肥,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培育方法。
《園丁與木匠》的作者是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愛麗森 · 高普尼克,她將帶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學習規律,且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描述了孩子在看、聽、玩、做時,都是怎麼學習的,以及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作者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也是第一個從兒童意識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她主張好的父母不一定要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更為重要的是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以便他們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將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
於是她談起了關於“教養”這個概念。身為父母,相信很多人對以下情況並不陌生:既擔心孩子在學校裡表現不夠好,又能感到他們正在承受着需要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壓力;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比較,然後又在心裡鄙視自己;點開最新的網絡文章,看到裡面都是對育兒新方法的讚許或批評,然後又會對自己說,還是按照直覺來做好了……這大概就是為人父母的難處吧。而作者就“教養”模式,提供了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專業知識,當中有很多別開生面的觀點,對數碼產品並不只是一味地擔憂,對是否生孩子也重申了個人的多元選擇,成人在展示技能時的表現也會影響孩子選擇學習的策略等等,總的來說提供了有趣且心態好的育兒指南。
當然,以筆者自己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指南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所有理論都不能拋離實踐,更不要說照搬照用。木匠固然是打磨成型,但是中國式原定的傑作“盆景”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只能說一路摸索一路學習,不故步自封,多轉變思維才是長久之策。而成為一位穩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學習資源的照顧者,要比成為一位直接教導式的照顧者更有價值。
艾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