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陣時不知道
近年澳門不少表演團體都致力開拓表演訓練,而且訓練的對象、方法、目標不一,有些專注身心合一、有的傾向文本轉化、有的標榜偶物創作,也有重視戲劇推廣與普及,各家各派似乎都有自身的美學取向、劇場觀念,形成“訓練”紛陳的局面。去年《劇場 · 閱讀》就以“學習場”為題,專訪了五個澳門有舉辦表演訓練的團體,不同團隊都提出類似的想法,那就是演員的訓練與演出排練不應該視為同一回事。很多時一個演出埋班後,若劇組對表演美學有一定要求的話,正式排練前便要花不少時間去做一些前期訓練工作。
這讓我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每每澳門藝術節邀請外地專業導演來澳執導大型演出,導演都要在本已吃緊的排練日子期間,盡量為演員提供一定的訓練時段。記憶中,最誇張的是一九九六年,香港導演鄧樹榮來澳排莫里哀的古典喜劇《吝嗇鬼》,他要求演員每次排練前都花上半小時以上來“熱身”。那時,我們真的以為只是“熱身”,背後還暗暗埋怨,為什麼不早點開始排練呢 ?某日主辦單位要舉行演出記者會,按慣例就是為來採訪的記者演出一小段戲,可是鄧卻一反常規,要演員在記者會上“表演”平日熱身的方法。如果讀者有機會看到當時的照片,就會見到演員人人穿一身黑衣,頭上卻戴起古典的假髮,雙手按着丹田,整整齊齊地站在舞台上表演發聲練習。
那陣時不知道,這些每次排練前必做的,重重複複,又十分枯燥的放鬆、專注以至體能的練習,已是一種訓練,既說明導演對表演訓練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演員的訓練不足。其實那時澳門劇界還處於完全業餘演劇的時期,參加者都不是科班出身,而且平日都有一份正職,可是對劇場流派、美學的學習熱情,我卻覺得比大家都“專業”起來的現在還要強烈。
(訓練碎碎念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