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4月20日
第B15版:蓮花廣場
澳門虛擬圖書館

回歸後澳門英文媒體發展初探

回歸後澳門英文媒體發展初探

摘要:本文從澳廣視設立英語電視新聞,和回歸後第一份英文報紙《澳門郵報》作起點,梳理回歸後澳門英文媒體的發展,探討兩個問題:第一是英文媒體在回歸之後迅速發展的原因;第二是澳門英文媒體的功能。本文認為英文媒體的迅速發展與澳門全球化進程中博彩業開放,和英語受眾激增有關。另一個原因是在面對危機時,社會急切需要透過英文來進行公共資訊傳播。英文媒體的發展令本土媒介環境更多元化、資訊直達全球,加強了澳門的國際話語權。

一九九九年澳門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政權移交後的澳門特區政府希望借助賭權開放破解澳門經濟困局。二○○二年賭權開放後,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本迅速進入澳門博彩業,澳門經濟迅速繁榮起來,二○○一至二○一○年十年間,澳門GDP年平均增幅為14.5%。由此伴隨而來的是博彩業帶動了旅遊業、餐飲業、酒店住宿業的蓬勃發展,澳門國際化進程開始加快,外來人口急速增多。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對澳門外來人口的統計顯示:從二○○一年至二○一八年期間,來自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呈上漲趨勢。這些外來人口對英文媒介有着迫切需求,為英文媒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一、文獻回顧

對澳門的外媒研究集中在早期的報刊,個案研究有程曼麗教授的《蜜蜂華報研究》,是分析澳門第一份現代報刊《Abelha da China》(《蜜蜂華報》)的專著。該書肯定了《蜜蜂華報》在中國新聞史和澳門新聞史的地位。李長森教授的專著《近代澳門外報史稿》把一八二二年至一九四九年在澳門出版的英文和葡文報刊做了一次梳理,是關於澳門外文報刊宏觀,資料詳盡的描述性著作。澳門大學林玉鳳(二○○九)在《澳門媒體現狀與發展》一文中,指出澳門報業從誕生開始就深受周邊政治環境和葡萄牙政局的影響,周邊政治環境影響中文報業、葡文報業和英語媒體的出版。一九九九年回歸之後,學界對本地媒體的研究多集中在中文媒體、新媒體和社交媒體。對澳門回歸後媒體環境的改變,英、葡文媒體的生存狀況,以及英文媒體因時勢而起的情況研究得相當少。

二、澳門英文媒體的發展史

歷史上,澳門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也是多種族和諧共存的土地。中國境內第一份報刊《蜜蜂華報》在一八二二年創刊,第一份英文報刊《廣州記錄報》(Canton Register)則在一八二七年創刊。葡文報刊從一八二二年至今基本上從未中斷;英文媒體則在近二百年中幾經波折,終於在一九九九年回歸之後出現全面發展的趨勢。

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僅開放與澳門地區毗鄰的廣州作為通商口岸。貿易淡季時各國商人需要從廣州返回澳門居住,澳門是以中文和葡萄牙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來自西方的各國商人及家眷無法適應這樣的語言環境。在這樣一個擁有英語背景的商人群體前,英文媒體在廣東和澳門地區產生了需求。一八二七年廣州出現了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記錄報》。從新聞史的角度來看,《廣州記錄報》也是澳門英文報刊之首,因為該報跟隨編輯人員的遷移,半年在廣州出版,半年在澳門出版。之後出現了《中國叢報》(China Repository)、《廣州雜誌》(Canton Miscellany)等。從一八二七年第一份英文報刊出現,到一八五二年《中國叢報》停刊為止,是澳門英文媒介發展中的第一個高峰期。

第二個階段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廣州和香港相繼淪陷,大量外國人避難進入澳門,此時澳門再度成為該地區英文傳播中心。原本佔據紙媒主流的葡文報刊,為順應社會環境,並擴大讀者群,紛紛出版英文增刊以報道戰時消息。例如葡文報《澳門之聲》(A Voz de Macau)出版英文增刊,名為《澳門先鋒周報》(Macau Herald),後更改名稱為《澳門論壇周報》(Macau Tribune);《蒼萃月刊》(Mosaico)也出版過中、英、葡三語文字刊物;香港的百樂嘉父子(J.P. Braga和J.M. Braga)創辦英文雜誌《澳門回顧》(Macau Review),並且長期為當時的葡、中、英三語雜誌《復興雜誌》(Renascimento)撰稿。同時,白樂嘉為澳門廣播會電台(Macau Radio Club)進行英文廣播。根據葡文《澳門雜誌》一九九四年八月發表的一個專題,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九年澳門廣播會電台每晚8時到11時都會進行葡語和英語廣播。在這一時期,澳門英文媒體發展進入了第二個高峰期。

不難發現,澳門英文媒體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重大變遷。同樣,一九九九年澳門政權移交對英文媒體的發展產生直接和重大的影響。澳門政權移交及二○○二年澳門賭權開放之後,澳門傳媒生態變化的最大特徵便是英文媒體得以湧現。英文媒體已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主要由兩份英文日報、英文雜誌、英文新聞網頁及英語電視新聞群組成。

一九九九年之後,最早出現的英文大眾傳播媒體是二○○三年澳廣視設立的英語新聞,提供每天15分鐘的英語電視新聞,至二○○九年擴展到每天30分鐘。此外,二○○五年政府支持前葡國新聞社社長沙凱撒建立中、葡、英文網站(Macauhub),當時英文媒體發展的蓬勃程度實屬少見。二○○四年八月廿七日英文日報《澳門郵報》(The Macau Post Daily)創刊,是回歸後第一份英文日報。二○○七年六月一日《澳門每日時報》(Macau Daily Times)創刊,成為第二份英文報紙。二○一二年英文《商報》(Macau Business Daily)創刊,這是澳門的第三份英文日報,企圖走專業經濟報道路線,但這份報紙在二○一七年十月底停刊。直到目前為止,澳門仍然擁有兩份英文日報,多份英文雜誌,英文新聞網頁,英文發稿的通訊社和英文電視新聞。本地的英語媒體成為國外媒體、居澳外籍僱員和遊客了解澳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回歸後澳門英文媒體發展的原因

為何在回歸之後澳門英文媒體會有如此迅速的發展?本文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政權移交後澳門博彩業開放所造成的人口結構變化;其二是在危機傳播中有必要擴大使用英文媒體。

(一)博彩業開放

英文報紙可以出版並生存下來,跟澳門的博彩業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博彩業發展了,旅遊業也跟着發展起來。六家博彩公司聘用了大批外來的管理階層,他們對英文媒體有一定的需求。開放後,國際資本注入使得澳門的資本結構變得更加多元化。目前六家博彩公司結構中,來自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和澳大利亞的資本比例佔41%和10%。這一比例可反映出,本地博彩業已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博彩業“大多數由華商承充經營,少數由葡商承充經營”的局面徹底轉變為,中、美、澳資本均分一杯羹。在國際資本的作用之下,澳門日益國際化。外國企業迅速在澳門辦起賭場及其衍生的服務業,如酒店、餐飲、旅遊及娛樂場,僅僅依靠澳門本地的人口和技術無法讓如此龐大的行業有效運轉。全球化加劇了勞動力流動,澳門是其中典型例子。

回歸之後的澳門經濟快速發展,開始得到世界關注。澳門在全球英語受眾之中的可見度越來越高;澳門通過全球資本投資和娛樂博彩集團與受眾的關聯日益重要。澳門的英文媒體不僅肩負起本土資訊傳播的責任,同時作為視窗向全球展現澳門的現狀和發展。基於經濟開放後澳門更為主動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對英文媒體的需求度自然增加。

(二)國際勞工與人口複雜化

英文媒體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結構的變遷。隨着博彩業開放,社會結構的變化首先表現在人口及語言環境的複雜化。正因為英文媒體備受社會的需求,得以在回歸後經歷了重生和發展。伴隨着博彩業的開放,外國企業在進入澳門的同時帶來了外國管理團隊,而相關的外籍服務人員數量逐步增加。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顯示,截至到二○一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澳門的總人口為667,900人,外地僱員人口為189,515人,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外勞雖然大部分來自內地,但仍然有一部分來自歐洲、美洲和亞洲的非華語地區。此外還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遊客和海外移民。較高水平的海外投資、消費和勞動力會令澳門英文媒體的需求增大。從二○○二至二○一七年期間,非華裔外勞由5,000人增加到60,000人,主要從事酒店業,建築業、博彩業、餐飲業和安保人員的工作。

澳門大學研究生Zhuojun Li的論文《澳門英文報紙現況》(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English newspaper in Macau)分析了澳門英文報紙的讀者群,若從職業上來看,主要讀者群由專業人士、商人、學生和白領組成;從地區來看,大部分讀者來自歐洲、美國、澳門和內地;從讀者的社會地位上看,主要是中產階級和中上層階級。調查中還顯示英文報紙的讀者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性別是男多於女。

(三)語言環境複雜化

根據澳門二○一六中期人口統計結果,中國籍居民佔88.4%%,葡國籍佔1.4%,菲律賓籍佔4.6%。以廣東話和普通話為主的人群佔澳門總人數的85%,能流利使用英語的人口佔27.5%,與前五年相比增加了6.4%。隨着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在僱傭選擇上往往要求雙語人才。基於澳門居住的外國人數量增長,尤其是無法以葡語和中文作為日常生活語言的外國人持續增加,英文電視新聞和英文報刊便應運而生。從語言環境複雜化角度切入,不難發現外勞人口快速增加推動了英文媒體的發展。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在二○○四年至二○一八年澳門勞動力空缺數量中,招聘要求需要掌握英語作為工作語言的佔比統計發現,到二○一七年空缺佔比首次低於40%,反映了英語已成為澳門不少工種要求的必備語言之一。如前文所述,人口結構複雜化為英文媒介發展奠定了基礎。英文已成為澳門的一種工作語言,特別是面向支柱產業——服務業和旅遊業的相關工作。澳門特區政府在回歸後也充分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致力將澳門轉變為區域平台、會展中心,這將要求更多的使用國際語言英語,才能與香港、新加坡等地競爭。

(四)危機推動

政權移交後澳門的英文媒體得以發展,離不開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居民對資訊的需求,而英文媒體的發展與突發事件的聯繫早已有跡可尋,例如二○○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危機和二○一七年的“天鴿”風災。曾經做了九年澳廣視英文電視新聞編輯的馬天龍(Jose Carlos Matias)特別提及二○○三年的“非典”事件:“我記得‘非典’危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當時只有中文和葡萄牙文的公共資訊。澳門沒有受到衝擊,但充滿了恐懼。”

二○○三年“非典”的疫情雖然沒有蔓延到澳門,但是也令澳門人充滿了恐懼。當年澳門特區政府每天用中文和葡文發佈新聞,但是許多居澳的外籍人士並不懂中文或葡文,但他們也有獲取資訊的逼切需求。澳廣視於是決定啟播每天的英語電視新聞,對象是所有聽懂英語的人、聽不懂中文和葡文的社群,以及在博彩、旅遊等各領域工作的外籍人員。馬天龍認為“非典”事件這一危機也是推動英文媒體發展的重要原因。現今人們獲取資訊的來源很多,但大眾媒體仍然是主要管道,包括電視、廣播、報刊雜誌以及網絡,它們在突發事件的資訊傳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二○一七年席捲澳門的“天鴿”颱風是另一次重大危機。澳門科技大學研究生李嘉耀在其碩士論文《“天鴿”風災中非華裔外勞如何獲取災情等公共資訊的研究》中指出,在颱風“天鴿”襲澳期間,幾乎所有受訪的菲律賓外勞都是透過澳廣視的英文電視新聞來了解風災資訊。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澳門有大約六萬人來自非華語國家,主要來自菲律賓、越南和印尼。英文媒體已成為外勞關注本地城市生活的最主要途徑。

四、回歸後英文媒介的功能

《澳門郵報》社長夏禮賢(Harald Bruning

)在創刊五周年的社論中寫道:“隨着澳門日益國際化的趨勢,澳門需要擁有一家充滿活力的英文媒體,以此保護我們的城市身份,並突顯其作為特別行政區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獨特性。”不同形式的媒體、不同語言的文本均可以擁有溝通、告知、教育和娛樂的媒介功能,但是本文認為澳門英文媒體還附帶有其他的功能,包括令本土輿論多元化、提升澳門的國際話語權,以及優化新聞行業人力資源等。

(一)多元化輿論功能

政權移交前澳門主要的媒體是中文和葡文媒體,中文媒體偏重報道華人社會的新聞、軼事,葡文媒體側重報道政府新聞及葡人社群內的事情。在回歸以後,《澳門郵報》、《澳門每日時報》,以及英文《商訊》雜誌的出現,令英文媒體逐漸專業化。澳門民眾通過投稿至英文媒體、或藉由報刊的時事評論和社論,表達部分民眾的意見。一九九九年後英文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澳門地區的輿論環境的多元化。

(二)提升澳門國際話語權

香港自開埠便擁有英文報刊,《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至今實力冠亞洲;香港電台英文頻道自一九二八年便開播。無論從本土傳播和國際傳播來看,香港都擁有發達的英文傳媒。由於長久以來香港的傳媒環境更好,媒體素質較澳門高,澳門居民長期都有消費香港媒體的習慣。澳門和香港媒體的商品流通並不平衡,香港報刊銷往澳門,廣播和電視訊號也全面覆蓋澳門。但澳門媒體反銷香港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連澳門發射的廣播訊號都無法覆蓋香港大部分地區。

澳門居民有着長期購買香港英文報刊、接收香港英文電台和電視廣播的習慣。正因為這種不平衡,香港媒體影響着澳門受眾,外界也往往通過香港媒體和外地媒體去了解澳門,所以澳門需要自己的英文媒體來發佈第一手資訊。澳門本地英文媒介對澳門時事新聞的報道,可以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受眾開啟交流的視窗,發出本土的聲音,為澳門取得了一定的話語權。

(三)優化人力資源

澳門英文媒體中的工作人員有聘自外國的,也有部分來自本澳的葡文媒體。這批外籍媒體人佔全澳新聞工作者四分一,他們增加了新聞從業人員的數量,又提升了平均品質。外籍記者的新聞敏感度高,文化背景和華人記者不同,和擁有調查性報道的傳統。大半世紀前的例子是白樂嘉父子,他們展示了居港葡人為澳門英文媒體貢獻的實例。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對澳門英文媒體一直發揮着重要作用,因為他們在政權移交之前就熟悉澳門,受過專業培訓,和擁有葡、英雙語的溝通能力。

結 論:

本文通過梳理澳門英文媒介的發展,探討回歸後英文媒介迅速發展的原因,以及英文媒介的存在功能。初步結論如下:第一,回歸後澳門英文媒介的發展得益於幾個因素,首先是博彩業開放,其次是為危機推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博彩業開放後澳門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多元化,語言複雜化程度提高。根據大眾傳媒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回歸後澳門英文媒介的快速發展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第二,英文媒介的發展對澳門存在正面的價值,包括了多元化功能、國際話語權功能及優化新聞界人力資源的作用。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助理教授

鄧耀榮

2022-04-20 鄧耀榮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87796.html 1 回歸後澳門英文媒體發展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