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曾有過香煙製造業
居所對面空置多年的製衣廠大廈,最近改裝成迷你倉。後窗望過去,幾十年前裁床師傅忙碌作業,收音機由早響到晚的景象,換成深宵有人把倉權充辦公室,開會時爭吵不停。早前曾提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學畢業踏入社會時,一個製衣工的入息有三、四百,而教師僅百多元,有城大老師發訊息溫馨指正:那是裁床師傅及指導員而非車衣工的薪金數字。
製衣與針織業在澳門曾盛極一時,但今人大概不知道五十年代,澳門還有過香煙製造工業。小時候養母曾在天神巷大偉製煙廠(今信達城所在)工作,街坊大家是她的工友兼好友,後來彼此更結成“鬼姻親”——一種為早夭親人計算年份,在陰間已屆“成年”,安排一對鬼男女在地府成婚的習俗。
天神巷的大偉煙廠是我兒時常去玩的地方,跨過木柵趟門下的高門檻之後,就是一片開闊的石板空地,藍天白雲,直如一個小廣場。我在煙廠首次親睹自動機器,依稀記得機器把煙葉切成絲,然後把煙絲捲成一根根香煙。整間煙廠,未燒的煙絲洋溢着濃濃的香味,和燒過的煙那陣臭味截然不同。母親和大家及一眾女工,做的是包煙工作:把一根根香煙放在一個置有錫包裝紙的鐵盒內包好,再套成一包香煙。當時澳門市面售賣的美人魚牌香煙,可能就是大偉煙廠的產品。
解除禁運後,六十年代華人地區香煙市場土產鬥不過洋貨,大偉煙廠結業,母親轉到酒店當清潔工,大家年紀較大,回家當主婦。
家裏櫥櫃有一對由幾歲大用到如今的象牙筷子,上面刻有我的名字,那是小時候煙廠的一位母親的男同事叔叔送給我的。一件禮物用了六十幾年,確不可思議,就因為它是用象牙製造,讓你永不丟棄,並且天天都用。
如今推斷,我小時候應是個小可愛,而母親又是個人緣甚佳的人。
(《十月初五街五十憶》讀後 · 十七)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