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減 憂收生不足
托所:服務宜趨專業優質化
“生唔生?生幾多個先為之優質生育?”出生率下降成為近期城中熱話,少了新生兒以往“爭崩頭”的托額,反倒變成托兒所憂慮收生不足。有托兒所負責人稱,照顧幼兒不是輕鬆和容易的事,政府和社會都應適時思考未來托兒服務的發展定位,如在托額需求逐漸回落下,推進托兒服務走向專業化和優質化,既提高托育人員專業水平,亦讓幼兒獲得更優質的照顧環境。
街總托兒所家長會副理事長黃麗敏、孟智豪夫人托兒所主任梁泳芝表示,早年“龍B”、“馬B”出生率高,政府持續增加托額應付需求。惟隨着出生率下降托兒所服務需求有變,政府和社會都應適時思考未來托兒所服務的發展定位,如是否考慮推進托兒服務逐步走向專業化和優質化。以適當增加照顧人員比例為例,現時指引為托兒所每班最多可接收廿八名幼兒,並應配置一名助教、一名保育員和一名老師,其中老師為一人兼顧兩班,即每班最少配置指標為二點五名托育人員,該會托兒所則在此基礎上增設多一名保育員,即每班幼兒照顧比例提升至三點五名托育人員,旨為讓幼兒獲得更優質的照顧環境。
續培訓保專業
然而,照顧幼兒不是容易的事,確保和提升托育人員的專業服務素質尤為重要。近期亦多了不少人有意向加入托育服務,都是三十多歲剛有家庭的媽媽等,成為很好的人資。但坦言因應薪酬相對不高,加上出生率下降憂慮未來或收生不足,當未來經濟復甦後又未必能維持人員。長遠而言要吸引她們留下來,建議政府可制訂助教和保育員的晉升職程,鼓勵修讀培訓課程,豐富行業的發展前景,讓她們見到向上流動的機會,亦能確保其專業性。
着重親職教育
她們重申,托兒所服務的定位從來都不是教育機構,而是協助、補充家庭照顧幼兒的角色,故未來托兒服務逐步走向專業化和優質化同時,應更着重托兒所開展親職教育的工作,尤其針對年輕一代、新手父母推行家長的建設培育和培育幼兒的技巧等。總結經驗所得,育有越年幼子女的家長參與子女活動程度越高,托兒所舉辦家長活動基本九成人都會參與,但當其到青少年時期時家長相對較少參與,故相信推動家長在子女年幼時多陪伴、多共同經歷,從小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有助未來減少出現家庭問題,對社會來說亦是好事。
制訂服務標準
被問及未來應如何更好提升托兒服務素質?黃麗敏表示,相信這既要提升托育人員專業水平,亦要確保各托兒所符合一定標準。部分托兒所資源較豐富,固然很容易達到優質服務的標準,但有部分托兒所本身設置的地方已相對不優越,難以達標,已知當局現時正蒐集相關資訊,以制訂托兒服務標準手冊,如培育活動、行政管理、環境設置等,並會有不同的程度級別,好讓各托兒所都能參照相關內容檢視自身服務,減少服務參差的問題發生。
她稱,現時托兒所須接受“自評”和“他評”的評鑑制度,因為“他評”是由當局聯同大專院校的教育團隊,實地到托兒所檢視其整體運作並給予改善建議,認同這做法對改善托兒服務是有效。但因應該評鑑方法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員,故每三年開展一次“他評”已較適合,亦相信各托兒所會嚴格執行“自評”的評鑑標準,保持托兒服務水平。
本報記者 張嘉燕 李嘉敏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