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檔創自家品牌 推廣古着文化
時尚潮流不停變換,亦不斷輪迴,近年復古風再度興起,古着店越來越受歡迎。“古着”一詞來自日本,指二手市場淘來的服裝,其價值在於能夠記載歷史,反映某個時代的時尚元素。本地青年梁燦旭及其太太曾嘉惠志同道合,在一八年斥資六位數創立古着店Col Bleu。未來希望引進更多品牌和推廣自家設計服飾,讓更多人認識古着文化。
專售法國工人服
Col Bleu負責人梁燦旭表示,店名源自法語,中文意思爲“藍領”,主要售賣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法國工人身穿的衣服,亦有七十年代以前服飾。近一兩年逐步引進世界各地不同的復古品牌,提供更多選擇。店舖優勢在於本地幾乎只有他們在售賣法國工人服裝,但也是劣勢,因本澳仍較少人認識這些商品。
古着憑獨一無二的特點,逐漸在世界各地形成一股文化潮流。梁燦旭介紹,古着近年才於澳門興起,但在日本已發展近六、七十年,在香港和台灣也有近三十年歷史。許多人以為古着就是“舊衫”,但其實這能代表某個時期的特定元素,擁有不可複製的歷史價值,不少衣服均能成為收藏品,價格不斷上升。
疫情前,兩夫婦會親自到歐洲入貨,尋找一些上世紀較早期的服裝。但疫情讓他們無法自由飛往歐洲,只能依靠當地的買手幫忙進貨,成本較親自採購更貴。現時越來越多人熱衷古着,不少服飾買少見少,價格逐漸攀升。
創店初期客源較廣泛,除本地,亦有內地、香港、台灣甚至日本客,當時亦會每年到香港參與古着市集,推廣自家店舖。惟疫下通關措施收緊,經營上稍顯局限,目前本地客與外地客比例約為六比四,外地客人多數透過社交平台挑選款式,再透過速遞郵寄給他們。
眼見店舖經營逐步穩定,並達到收支平衡。去年夫婦倆一同推出原創設計品牌。但礙於本地資源缺乏,從尋找布料、配飾,乃至與本地師傅合作都面對不少挑戰。因本地師傅經驗在於製作西裝和旗袍等傳統服裝,雙方在設計和製作上存在較多差異,最終未能達成合作。
自創品牌客受落
後來選擇尋求香港廠家製衣,但線上方式比不上面對面溝通方便,加上最少一個款式需訂製三、四十件,在本地銷售有一定壓力。幸好在熟客支持下,自家品牌至今每個款式均能售出六七成。
對未來有何展望?梁燦旭坦言,本地認識古着的居民仍較少,希望疫情盡快穩定,拓展更多外地客源。同時專注自家原創服裝製作,不斷為顧客帶來更多選擇,在本地推廣古着文化。
本報記者 馮靖欣
經營三問:
1、小眾品牌應如何推廣?
2、疫下如何拓展客源?
3、創建自家品牌有何注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