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 有仁義
物以罕為貴,此話不假,在沙漠,水比汽油要貴;到西藏,才感到氧的需求。正如今天,人人戴口罩,就因為疫情需要。人們缺乏的是健康感。從而可見,凡是缺少的東西,莫不夢寐以求,掛在嘴邊,如富貴榮華、橫財就手之類。
《老子》有一種哲理,在十八章寫道:“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段文字說得很淺白,意謂大道廢棄,才提倡仁義;智巧出現,才產生偽詐;家庭糾紛,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才見出忠臣。由於《老子》如是說,我聯想到自己的往事:壯年時床頭除了枕被之外,沒有其他雜物,及至年紀大了,床頭上多了很多“阿婆香水”,如萬金油、驅風油之類,是老伴所謂“看門口”的物品,說明她人老了,健康欠佳。
魚在水中,不覺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氣中,這空氣是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所以完全不關心這問題。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自然沒有人提起仁義道德,要是天天講仁義,日日說道德,說明這社會已經不像樣了。又如講孝,是因為大量的家庭出現逆子的現象,如果天下作為子女的都懂得孝敬父母,家家父慈子孝,成為一種生活中必然的習慣,相信就沒有“孝”這個詞語。同樣道理,昇平盛世,國泰民安,國猶家也,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國、自己的家。愛國的意識,很自然潛伏於心底,並不是口說愛國就是愛國。
記得童年時代,蔣介石提倡“新生活運動”,大事宣揚“禮義廉恥”,正因為當時的社會所欠缺的正是“禮、義、廉、恥”這種道德,乃有“道德重整”之說。但只是“之說”而已,最後是道德淪亡,蔣家王朝“咸包散”。
《老子》十九章因此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莊子 · 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說法又似乎過於偏激,不能苟同。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