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4月11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孩子你慢慢來?

體能競技日現場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是我讀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那年還是孑然一身的大學生,雖然情感上無法完全理解,但文字之美卻深深吸引我。若干年後,初為人母時重讀了一遍,感受至深——我也願意從容地等待孩子長大。現在,每天催促孩子三萬遍做這做那,是我忘了初心?還是社會已經不容許孩子慢慢來?

該書首篇名為〈蝴蝶結〉,寫初為人母的龍應台去淡水街頭買花,檔主是帶着五歲孫兒的老婦人。老婦人找贖的時候,小孩抽出一根草繩幫忙綁花,但“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繩又長,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手指繞來繞去,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老婦人怕怠慢客人,開始粗聲罵小孩,還出手推了一把。龍應台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較早前,讀幼稚園中班的小兒子學校舉行體能競技日。全級七個班的競賽中,每位學生都必須通過一連四個關卡,完成後與下一位接力的同學擊掌,每班三十多位同學率先完成就為之勝出。

這四個關卡是這樣的:小孩要先以蛇行方式穿過四個“雪糕筒”;然後以匍匐前進的方式通過兩條欄杆;再爬過一個像獅子跳火圈的圈;最後以“跳飛機”形式跳過地上五個呼拉圈。我相信,小孩事先已在學校練習多次,因為每個關卡都手到拿來,非常熟習之餘,更是毫不怯場。

加油聲此起彼落,主持人以亢奮語速報道賽況,現場人人情緒高漲。突然兒子所在的班出了狀況,一名明顯是班裏最高大的男孩,站在“雪糕筒”前舉步維艱。他一臉焦慮,老師上前協助,他努力克服後總算完成了第一個關卡。蹲在第二個關卡前,他更焦慮了,完全不願意開始。老師陪他蹲着,試着鼓勵,並以動作解說要如何過關。三十秒、四十五秒、一分鐘過去了……

這對師生陷入膠着狀態時,另外六個班級的學生絲毫未有鬆懈,擊掌聲此起彼落。我很好奇老師會怎樣處理,是會一直努力勸說,力求“一個都不能少”?還是會以大局為重,迅速把男孩帶離賽道,讓賽事得以繼續?歷時大約兩分鐘,我相信老師已盡力了,男孩臉上的恐懼卻未見減少,最後老師搭着男孩的肩膊,陪他離開現場並作安撫。從老師的肢體語言可見,她絲毫沒有不耐煩,只是不想再勉強已陷入恐懼的男孩。

當然,兒子那班最終未能勝出比賽。但作為家長,覺得老師以上的舉動比甚麼都重要。四歲小孩的表現本來就無法預計,現場又來了幾百個家長,舉行的場地亦陌生,全場只有一個學生出狀況,已叫人喜出望外。

在那名男孩的心目中,出了狀況,老師沒有催促及責難。在其他同學的心目中,知道關注同學的狀況比賽況更重要,也知道假如今天出狀況的是自己,同樣會得到善待,這不正是四歲小孩最需要的安全感嗎?老師完美地演繹了“孩子你慢慢來”這幾個字。

孩子小的時候,每個父母都很願意等待,可以原諒小孩一件事情屢做不好,甚至還覺得很可愛;也可以等待小孩對周邊一切事物好奇,用五十分鐘來陪小孩走本該五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記得大兒子兩歲多時曾對影子好奇,我拍過一張他在夕陽下與影子對玩的照片上傳臉書,寫道:“小朋友的快樂好簡單,地上影子可以玩一通,張牙舞爪、蹲下對話、走遠再走近。我沒有催促,玩夠才繼續走。”

只是,隨着孩子漸長,父母的耐性與包容也日漸消耗。從孩子早上張開眼睛就開始各種催促,放學後又催做功課、溫習、洗澡、吃飯、睡覺。面對一臉不耐煩的催促,孩子不好受,大人也無奈。功課測驗多得把孩子累垮,也把父母的初心掩埋了。眼見已經晚上七、八點,桌上還有一堆功課未完成,父母敢對孩子說一句“孩子你慢慢來”嗎?

教育制度急於把中英數常德智體美勞全部灌輸給孩子,卻忘了給予他們慢慢長大的權利與時間。

真由美

2022-04-11 真由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86044.html 1 孩子你慢慢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