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的心理意義
又到了清明掃墓的日子,小學生阿明問媽媽,今年掃墓自己是否可以燒溪錢(阿明因年紀小,父母不准他接近火爐);高中生阿婷則一臉不情願地問媽媽,因要準備考試,可否不去掃墓。兩個孩子對清明掃墓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阿明而言,他關注自己是否被家人認同,可做大人才能做的事。對青春期的阿婷而言,她更關注同儕,想避免與家人聚會。除了孩子們未必能明白清明節的意義,對一些成人而言,清明掃墓亦只是一項家庭任務,甚至是例行公事。今天與各位談談清明掃墓的心理意義,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項家庭任務。
清明掃墓,所追思的包括自己認識甚至一起生活過的親人,有時也會祭祀家族先人。當我們去祭祀與自己關係緊密又或剛往生不久的親人時,對在生者來說,這是一次再釋放悲傷及道別的機會。事實上,親情並不會隨着一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不少人都經歷過親人過世後,我們還常常在心裡跟他講話及互動,試圖維持彼此關係,這些不捨的感情相當真實,也相當珍貴。然而,若我們總是不能割捨與亡者的關係,我們就無法真正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心理層面上我們還活在過去,久而久之,會影響心理發展及日常生活。在清明節,通過一些累積了千年的文化儀式,清掃墳墓、獻花,還有進行傳統或宗教儀式等,可幫助我們在具體行動上表達悲傷及懷念。向先人深深鞠躬,也讓我們再一次接受亡者已逝的事實,令自己安心。
慎終追遠是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中國文化教導我們不但要祭祀認識的親人,還要祭祀祖先。祭祀我們沒見過或沒有一起生活過的先人,雖然彼此在情感上沒有聯繫,但我們可以這樣想,感謝祖先賜予我們生命,更感謝他們在生時對家庭及社會的付出,讓我們獲得生命及今日的生活。當我們能低下頭向祖先敬拜,我們的心理會更謙虛,因為我們明白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單憑自己的能力而來,而是累積了千秋萬代前人的努力才有的。這一份謙虛讓我們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也更珍惜眼前生活,心理上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
最後,父母要處理類似阿明及阿婷對清明掃墓的理解時,除了告訴他們先人在生的事蹟外,也可以分享自己與先人的關係及相處點滴。這不但讓孩子更好地參與掃墓,這也是每一個家庭的口述歷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及家人關係至關重要,是個人心理成長的重要資源。父母不妨藉由這個機會好好闡述自己的回憶,也想一下這些回憶對自己成長的影響。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