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4月07日
第B16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貝爾法斯特

《貝爾法斯特》

巴迪一家居住在貝爾法斯特,四鄰良善,其樂融融。

電影刻劃了一個悲歡家庭的去留,一個動盪時代的離合。

巴迪一家也常看電影

巴迪手持垃圾桶蓋“盾”和木條“劍”,守護着什麼?

貝爾法斯特

貝爾法斯特是一個城市,北愛爾蘭的首府。而我所看到的《貝爾法斯特》為一部電影,一個童年故事的舒卷,一個悲歡家庭的去留,一個動盪時代的離合。

出身北愛爾蘭的導演簡尼夫 · 班納說:“《貝爾法斯特》是我至今執導過,對我來說最具個人特色的電影,關於我深愛的地方和人們。”

黑白畫面將時光倒回一九六〇年代的北愛爾蘭,九歲的巴迪與家人居住在貝爾法斯特的一方街區,四鄰良善,小孩純真,人們其樂融融,祥和的日子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影片畫風陡轉,砸破玻璃窗的猛然碎裂聲,點燃汽車的劇烈爆炸聲,蒙面的新教徒肆意襲擊天主教徒,溫馨家園頓成修羅場……

兵燹延燒經年,其間悲喜交織。一個場景是,在倫敦工作的爸爸周末回到貝爾法斯特,向鄰居講了一個笑話。

醫生對病人說:您有一個壞消息,以及另一個更壞的消息。

病人:嗯?壞消息是什麼?

醫生:您的生命只剩二十四小時。

病人:啊!那更壞的消息呢?

醫生:這是我昨天發現的!

一向面色凝重的大人們突然爆發孩童般的歡笑聲。

導演簡尼夫 · 班納生於一九六〇年,九歲的時間點正好對應在一九六九年。歷史上,北愛爾蘭、愛爾蘭與英格蘭的“三角戀”,剪不斷、理還亂。在愛爾蘭,天主教徒佔優,要求統一北愛爾蘭;而北愛爾蘭則新教徒居多,不願歸入愛爾蘭,希望留在英國。北愛爾蘭問題傷透英國腦筋,如繼續收留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強烈反對;若斷然丢掉北愛爾蘭,則新教徒又不情願。英國永遠無法令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兩邊的多數人滿意。一九六〇年代末,兩邊衝突愈演愈烈,頻繁攻伐。

一九六九年八月,英軍開入北愛爾蘭鎮守,此後實行大約三十年的直接統治。其間的愛爾蘭共和軍激進派,暗殺政要,襲擊軍警,爆破公共場所,藉此引發世界關注。直至一九九八年四月,英國和愛爾蘭政府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承認:北愛爾蘭大多數的人民,希望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北愛爾蘭大量的人民以及愛爾蘭島大多數的人民,希望建立統一的愛爾蘭。北愛爾蘭問題似乎緩解了,但並未真正解決。

電影中,動盪的局勢,家庭的困境,對安全的擔憂,對故鄉的眷念,對出走的忐忑,一股腦兒襲來,令一向堅韌的媽媽難以承受,由偷偷啜泣,到誶駡爸爸,最後幾近歇斯底里的崩潰。巴迪一家的去留,成了苦苦掙扎的難題。

我們觀看電影,而電影中的巴迪一家也常看電影、電視。屏幕中的屏幕,如同兩面相向而立的鏡子,將立身其間的人們,迴環反射出無窮無盡的影像。

電影尾段,爺爺在彌留之際對爸爸和巴迪說,貝爾法斯特永遠會在這裡。巴迪與爸爸、媽媽、哥哥終究搭乘巴士離開了。最後的鏡頭,留在貝爾法斯特的奶奶,看向駛去的巴士,喃喃自語——走,現在就走,不要回頭!

電影結尾的字幕寫有——獻給留下來的人們!

端視電影海報上方,飛奔的巴迪左手持垃圾桶蓋“盾”,右手握木條十字“劍”,這個小童守護着什麼?一九六〇年代的世界亦是風雲激蕩,經歷那一時代的人們,又有着怎樣的憶念?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有的人能被童年治癒一生。身處二〇二〇年代,這樣的電影似乎也是——獻給活下去的人們!

雲 山

2022-04-07 雲 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85239.html 1 貝爾法斯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