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的力量
《教父》第一幕戲,是昏暗的室內交談;第二幕是戶外婚禮,交織成鏗鏘有力的前奏。
哥普拉曾編寫《鐵血將軍巴頓》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影片一開始是激昂演說,人性即時傾瀉,先聲奪人。他或許吸收此經驗,在《教父》前奏想出更強勁的戲劇鋪排。
這場婚禮戲,先從遠景捕捉環境與氣氛,再用近鏡交代人物言行。教父馬龍白蘭度走入女兒婚禮,與家人合照全家福,惟欠阿爾柏仙奴飾演的細仔米高,於是等他回來再合照。另一個鏡頭,米高與戴安姬頓飾演的女友,在一旁閒聊,提到家族生意,他一句“這就是我的家庭,但不是我”。
兩段小情節,簡潔清晰,言語不多;一個人人敬重的教父,一個剛出場的米高,兩人愛與恨的關係便折射出來。
婚禮戲不是講結婚,實為介紹用途。哥普拉以此作始,用意明顯,那是回應“家庭”的主題,安排人物逐一出場,過程精煉。教父兒子辛尼,占士堅飾演,與記者爭執、與女伴鬼混,暴躁貪玩的性格一目了然;教子湯希根,羅拔杜華飾演,果斷冷靜,是家族生意的好顧問,但他沒有意大利血統,親疏有別。教子尊尼是大歌星,一出場被眾人歡呼包圍,其實他懇求教父幫忙,要取得大電影的表演合約,教父即時答應。
這段婚禮戲約廿分鐘,看似簡單,卻精密鋪排,交代眾人關係、性格、地位,連黑幫大佬被拍照後搶菲林、口吃蠱惑仔登門拜訪等綠葉,也落一落墨,這些人物並非走過場,往後將發揮重要作用。攝影機亦穿梭於室內與戶外、核心人物與小角色,並散發着濃烈的意式風情,貫徹意裔的文化傳統。
《教父》首半小時,堪稱史上最出色的前奏戲。
(《教父》五十周年 · 四)
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