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在“一問”
上期本欄提到“
故事”並非內容不嚴肅,只是表示敘述有情節:開始、發展、結果,脈絡清楚分明。
春秋戰國年間,中國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思想家和流派,就是所謂諸子百家。探究這些思想流派的源起是歷史上一個大課題。影響最深遠的答案,是漢朝劉歆所提出,把每個流派溯源到一個政府機構。譬如,儒家源出司徒之官。司徒管教化、國家的典章制度,籠統而言,略似今日的文化教育部。現代學者馮友蘭卻把各家思想溯源到社會不同的群體,而非政府部門,認為儒家源於文人學士。劉、馮這兩個說法,各有理由、優點,但都只是說明了各“家”所自始,並未討論到各家“思想”的源頭。以儒家為例,他們只是指出儒家的思想和司徒之官(劉),或文人學士(馮)的想法相近,大概是他們所提出的學說。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劉、馮的理論都未有接觸到,但就哲學史而言,思想的起源比家派的起源更重要。說中國哲學的“故事”,就需要探究這些哲學思想的源頭了。
一切思想、理論,都是從“一問”,一個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我們不會思想,也不會產生甚麼理論。問題的重要和相應產生的思想的重要成正比,問題重要,理論也重要。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蠭出並作,對後世影響這麼大,就是因為當時中國面臨一個變天的大問題:怎樣從眾多的部落邦國轉化成一個統一帝國。統一帝國是周朝立國的文王、武王、周公三父子的理想,它的構思和規摹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迥非後世帝王所能夢見的。對這個理想,和它所帶來種種問題的反思,便是產生諸子百家的源頭“一問”了。
先秦哲學的故事,就是從這一問開始。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