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澳門中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二)建 議
依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1.加強親職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1)建立父母正確的價值觀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父母不要唯我獨尊、不要管得太嚴、教養不足、不要獨居、想與父母同住、孤單等主要因素。可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孩子在他們的薰陶和管教下,才能養成健康、和諧的人格。否則,父母未能得到子女的尊重,也未能樹立榜樣,為孩子的一生種植不良的種子,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發展。
(2)未來父母應該接受親職教育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他們缺乏母愛和父愛、階級制度、教養不足、孤單等主要因素。可見,父母未能當好自己的角色,不知如何教養子女,導致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從小傷害子女的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親子關係疏離,即父母與子女互不交流、互不理會、互不關心。因此,要從學校課程做起,宣傳家庭教育的功能,讓學生明白良好婚姻關係對子女一生的影響,也讓學生了解父母的天職,教養子女是父母的責任。要減少子女的偏差行為,必須加強親職教育,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
(3)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他們與父母不會傾談、難溝通、互相指責、沒有時間陪我、與爺爺住、好困惑、不了解年輕人的想法、沒有溝通、互罵、不同住等主要因素。可見,現時很多家庭教育功能較弱,特別是親職教育作用沒有充份發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缺少足夠時間陪伴或照顧子女,對子女的想法未能及時引導和教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和人際關係形同虛設,加大兩者的裂縫。因此,父母要以家庭為重,抽多點時間陪伴子女,學習與子女成長,學習與子女溝通,發掘子女的興趣。父母要增強與子女的互動,以身作則,成為子女學習的榜樣,從而減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
(4)加大父母的照顧功能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由於上學路程遠、早上起床難、生活自理、自我控制難、懶、兼職、只有媽媽對我好、獨居等主要原因。可見,有受訪學生指出,由於與父母分隔兩地而缺乏照顧。也有受訪學生指出,由於自小與祖父、祖母居住而缺乏照顧。也有受訪學生指出,他們只有媽媽或嫲嫲,從而缺乏照顧、引起很多問題,如生活、學業、教養和人際等方面。
本研究還發現,受訪學生除了屬於核心家庭外,接近一半受訪學生重組家庭、兩地家庭、隔代家庭和單親家庭等類型。有受訪校長表示:“現時小學一、二年級每班有五人屬於單親家庭,以三十人為一班,單親家庭的比率佔六分之一;小學五、六年級每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為單親家庭。”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增強家庭教育功能,支援父母,發揮他們的責任,讓孩子有幸福家庭,更好地幫助子女成長。
2.發展多元教育,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感。
(1)實施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成績未如理想成為他們轉校的第一因素。認知困難成為他們留級的第一因素。同時,本研究還發現,影響學生成績的原因包括不專心、不能理解、遲到、沒有認真聽書、聽不明;看不懂、懶、英文差、理科差、被打、沒有心機溫習、讀書沒有興趣、基礎弱等方面。
因此,學校要推動多元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舞台。要讓學生有廣寬的學習空間,發揮所長,使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特定平台,發揮他們的潛能和個性,展現特長,找到學習的自信心、滿足感和成功感,長遠有效預防學生的偏差行為。
(2)推動創新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在學業上,他們遇到學習障礙和偏差行為等情況。因此,學校要配合社會發展的步伐和需要,改革課程,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支援不同能力和個性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勇於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勇於接受新事物,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開發新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學校實施創新教學不但增強課程效能,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多元評核,減輕學生的學習困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發掘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
3.結合社會資源,發揮訓輔功能。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無論在家庭、學業、轉校和留級等四方面都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疑惑。面對目前澳門離婚率高企,家庭教育功能減弱,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帶來不少衝擊,已經沒有退路。本研究期盼政府、教育當局、各大社團、學校等緊守崗位,各自推出屬於自己的責任和本份。有研究指出,“學生問題、教學問題、管理問題和家長問題等方面,成為現時教師在教學上遇到的最大困難。”因此,教育當局理應調整方針政策,支援教師的教學,增加資源,減少教師的課節,提升學校社工數量,改善弱勢學校發展。推動教師和社工共同合作,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輔導學生,發現學生不為人知的一面,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迎接和配合複雜多變的社會和家庭。
4.加強品德教育,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受訪學生認為,有一半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和欺凌者;“言語欺凌”成為校園欺凌的重要方式,包括取笑、嘲笑、起花名、開玩笑、玩吓和說三道四等方面。其次是“肢體欺凌”成為校園欺凌的次要方式,包括動手打人、把酒精液放在同學的飲品上,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等方面。再者是“網絡欺凌”成為校園欺凌的方式,包括在網上發佈謠言,背後講人壞話等方面。
可見,校園欺凌是學校教育一個重要課題,未來要持續推行品德教育。有研究指出,“回歸二十年以來,澳門很少學校設立專職和專業的師資隊伍,過去和現在品德與公民教育學科的發展,難以追趕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未來要加強學校德育建設,成立一支專業的品德與公民的師資隊伍,倡導健康人生,健康生活,全面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
(三)討 論
本研究針對澳門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業成就之影響,在這兩大層面中得出結論,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包括教養關係、親子關係、人際關係和照顧關係等四方面。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包括成績問題和學習障礙等兩方面。此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學生轉校的原因,包括成績問題和居住地方等兩方面。學生留級原因,包括有認知困難和行為偏差等兩方面。以下針對各因素之結果加以討論。
1.社會對家庭教育之影響
澳門回歸以來,由於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以博彩業為龍頭產業,經濟和居民的收入都得到改善。然而,事物總是相對的,經濟發展也對家庭教育造成影響。本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學生指出,在生活上,他們的困難有“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照顧關係”,以及“教養關係”等方面。可見,很多父母從事輪更工作,無暇照顧和陪伴子女,間接地降低了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功能,親子關係疏離,子女從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子女的成長種下了一些不良的因素。
2.家庭教育對學業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在學業上,受訪中學生遇到的最大困難為“成績方面”,包括“留一年,我無所謂”、“我的心理有點恐懼,不敢做出決定”、“我的興趣不是讀書”、“我懶得背,公式不懂,計算不會”、“成績差”、“理科有困難,我不夠自覺,我和父母相處時間小,缺督促”等方面。在“教養方面”上,包括“爸爸用藤條打我,有拖鞋、衣架、棍等,總之很多,我不開心”、“我不但轉校,還有留級,她(媽媽)很難面對她的同事、朋友”、“希望爸爸考慮一下子女的感受”等方面。
可見,從本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家庭教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大部分受訪學生的學業困難與成績、轉校和留級有關。尤其是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存在,也與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關,家庭與學業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3.學業成就對社會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學生對這個研究課題持認同和支持的意見,他們一致認為,通過開展中學生生活和學業的調查,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和疑惑,聆聽他們的心底話,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業困難。可見,學生的學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他們容易產生偏差行為,對家長、教師和學校等帶來負面影響,學生的問題最終流向社會,成為社會大包袱。
(四)限 制
本研究之限制,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和研究對象。建議未來採用問卷調查法,用量化數據,力求反映出表面的現象,以獲取大量的、深度的訊息,達致更高的質量。建議未來擴大研究範疇,加大其影響作用。建議未來對小學和幼稚園進行調查,並與中學生作出對比,提供更連貫性、更廣範性的研究資料,造福社會。
五、結 語
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都有一個家庭故事。二十位受訪學生,二十個家庭故事,二十種學業情況。家庭教育不但影響孩子的品格,更加妨礙孩子的學業,反之亦然。有受訪學生指出:“阿嫲對我好就得,沒有她(親生媽媽)也沒有所謂。”可知,家庭對人的成長作用巨大,尤其是對孩子人格的養成與行為模式的塑造,家庭作用居於首位。今天家庭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居民離婚率不斷攀升,這些數據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本研究期望,要加大力度成立高等教育和非高等教育領域的科研小組,研究家庭教育、學業成就、校園欺凌和學生的偏差行為等一系列問題。要從社會、社區、學校出發,協力推動家庭教育發展。同時,教育當局要支援弱勢學生、弱勢學校等發展,共同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預防網絡,保護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下)
華南師範大學管理學博士 袁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