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留待拜山時講
執筆時還是農曆二月下澣,距離清明尚早,而今天說的題目竟是“拜山”。講到拜山,俗俚有句嫌人嘮叨的話曰:“留待拜山時講吧!”為甚麼“拜山才講”?潛台詞是:“你去跟鬼講吧!我不聽你支死人笛。”
其實拜山之事,說來也不早了。《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消息:“當前,廣東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省內多地民政部門近日發佈公告,暫停清明現場祭拜活動。”顯然兩報之言不是對鬼講,而是向人說。
祭祖、上墳,乃慎終追遠,是孝的表現,這種美德,要是用一個字去形容,莫過於那“敬”字。唐元稹《鎮圭賦》:“盡舉凡而得一,故相傳莫二。義存敬慎,道存底綏。”正如方孝孺說:“由義則安,蹈利則危。敬慎則獲福,恣肆則致凶。”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說的是:“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嚴肅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有智慧了。”
少年時在家鄉,幾乎每戶人家的大廳(本地人稱為“神廳”),都供奉一幅大紅紙書寫的“九尊神位”。不過有些家庭“神廳”,並不是滿堂神佛,卻以“敬如在”三個大字寫在紅紙上,以此代替“九尊神位”。意謂敬神如神在自己的心中,即是隨時警惕自己:“舉頭三尺有神靈”,做事不可妄為。
在平安無疫的日子,清明拜山是一種對身心有益的活動,即所謂“踏青”,無疑是“遠足”的郊遊,既是慎終追遠,亦維繫家族的親情,特別是一些長年離家工作的親人藉此節日還鄉祭祖,是非常溫馨的美舉。但如今癘疫期間,“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說到“敬”,宋沈括《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三 · 雜誌〉記述:“前世風俗,卑者致書於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故紙尾多作‘敬空’二字,自謂不敢抗敵,但空紙尾以待批反耳。……後世虛文浸繁,無昔人款款之情,此風極可惜也。”這是記述古人致函尊長者,在信尾留下空白,以待尊長者批覆,謂之“敬空”。現在連書信都懶寫了,手機“搞掂”。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