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玩物:蚯蚓 舂米牛 蠶蟲
步入古稀年,兒時記憶,課堂事竟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英文十二個月份的串字,讀極不入腦,十分痛苦。印象最深是豪雨天頂着風雨返學,人人變落湯雞,將灌了水的鞋脫下,髮根滴水,赤足上課。有家長投訴政府不發停課令嗎?沒有。即使連場暴雨,也只有新橋勞校因水浸課室,迫不得已才停課。歌仔都有唱:“揹着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風雨狂,最怕先生罵我懶……”
其他的記憶,都同玩有關:在學校裡打乒乓球、爬天梯、跳橡筋繩……春夏之交,雨後在家旁的二橫圍,和小朋友一起把土地公香爐內的香雞拔出,蹲在牆角,翻石仔路罅縫泥土尋找蚯蚓,一串串放到自摺紙盒內,玩到死為止。
我們還愛捉一種名為舂米牛的飛蟲。牠外貌像蒼蠅,腳長,飛得慢,常伏在牆上,很容易捉。抓住之後,用手指捏住牠的兩條長腿,牠就會不停向你鞠躬“叩頭求饒”,像舂米一樣。我們有時把牠放生,有時用線綁住牠飛到不能動彈。這種昆蟲,如今幾乎絕跡。
此外,養蠶蟲是當時的小孩至愛,賣金魚的店舖會兼賣蠶蟲。養蠶很費工夫,要去摘桑葉餵飼。這種玩意很考驗耐性,養到吐絲結繭甚至成蛹,很細心的人才做得到。把蠶蟲帶回學校與同好者觀摩交流,在小學是非常流行的生物認知活動。
談到把蠶養成蠶蛹。《十月初五街五十憶》中有一篇黃枝記後人縷述自家麵店歷史的文章,也順帶讓我們認識廣東麵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沿革:雲吞麵何以稱為“大蓉”、“細蓉”?原來同蠶蟲有關。農耕時代,很多家庭養蠶,以蠶蛹或蠶繭的形狀給點心食物命名,是古已有之的習慣。春卷源自“春繭”,大蓉、細蓉原來是“大蛹”、“細蛹”的變奏。不說不知,讀書又長知識了。
(《十月初五街五十憶》讀後 · 十四)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