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問候讓我知道不孤單
已移民到外國的阿明,看到香港第五波疫情嚴重,打了一個電話給在香港獨居的姨媽,一問之下原來年過七十的她,快速測試呈陽性,但是因症狀較輕所以不獲優先入院而要居家隔離。表妹請假每天送飯給她,回到自己家再自我隔離,以免傳染給自己家人。姨媽在電話向阿明哭訴,她很擔心自己會孤獨在房中死去,更不忍心讓表妹來照顧她,擔心會傳染給女兒一家;阿強傳了一個防疫湯方給香港朋友,沒想到對方說自己還可以飮湯補身,但確診的父親從老人院被送到醫院後,隔日就過世,家人沒有機會見他最後一面。更不知多久才能領回遺體舉行喪禮。阿明的電話及阿強的湯方,讓在困難中的親友有機會傾訴,幫助他們在緊張中紓緩一下情緒。
儘管不少澳門人與香港有着各式各樣的聯繫,甚至我們有親戚朋友在香港,但自從香港第五波疫情發生後,我們或許還沒有主動問候在香港的親友。因為我們會想香港的親友一定忙着處理事情,不應該騷擾對方;或者對方有家人確診,情況一直不穩定,他們一定心情煩躁,還是給他們多一點空間安靜一下為好;我們或者認為在澳門又幫不上忙,我們的問候會不會被誤解?各種想法使得我們沒有主動送上慰問。其實,我們有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人有趨避困難及害怕被拒絕的心理傾向,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更害怕自己的善意會被拒絕,此外我們可能會不知道應該說甚麼,特別是有親人離世的時候,我們會擔心講錯話,引發親友難過的情緒。
“慰”是使人心裡感到安適,“問”是表達關切的詢問,而非出於好奇或疑惑而提問,所以“慰問”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態度而非說話技巧,只要真誠地表達關切,就能使人獲得溫暖。事實上,我們主動聯絡,向對方說聲問候,是代表我們心裡記掛着對方,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光是這一點已有安慰的效果。嘗試了解對方的生活狀況,例如有沒有上班、三餐的安排等等,如果對方願意分享更多的情緒或感受,切記不需要批評或指導,我們僅需耐心聆聽便可。對於一些處於憂鬱或恐懼情緒中的人,當有機會講述自己的生活情況及困苦時,已能大大幫助自身去整理思緒及調適生活步伐,同時亦能紓緩情緒及減低壓力,具有雙重效果。
或許我們會擔心對方不想講太多,其實講多講少的選擇權在對方,當我們主動去慰問就已表達了關切;或許我們還會懷疑“慰問”有甚麼用,慰問確實不能即時解決對方的困難,但簡單的問候已能給予他人支持,加強信心去面對困境。正如阿明及阿強的問候,可讓恐懼中的姨媽及悲傷的朋友獲得溫暖。
各位讀者,何不現在發揮你個人的影響力,主動發訊息或打電話送上你的慰問,因為你的問候,能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