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遐想
今早起來,看看日曆,此日正是春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甚麼?憂何事?且逐一道來:
蓋一年有兩分:春分與秋分。小孩子問我:是不是政府春季派錢曰“春分”,秋季派錢曰“秋分”?小孩子這種理解,不但直率,亦十分聰明,倘所猜不誤,實在是喜。喜不但因為有所分享,而且它象徵公平。董仲舒《春秋繁露》:“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難得的正是“均”與“平”,今天不但天下不同寒熱,財富不均,連男女的比例也失衡,衍生很多悲劇,所以說“春分”兩字,不只是節氣之名,更是治國的理念。
不過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得分固然歡喜,追源溯本,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例如物價高漲,失業率高企,對促進經濟發展等,現金分享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若是民豐物阜,家肥屋潤,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種大同世界,又豈有“現金分享”這東西?“扶貧”、“救濟”這類詞語,一般只會出現於我們不願見到的環境中。
說到憂,莫過於“分”,分也就是離。自古以來關於生離死別的悲慘事情,多如恆河沙數。韋莊《菩薩蠻》:“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客死異鄉,昔人所悲。遠的不說,就近的港澳兩地,一水之隔都無法見面。借用晏幾道《鷓鴣天》語:“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顏延之《秋胡詩》把“分”字作具體剖析:“存為久離別,沒為長不歸。”既然生也分,死亦離,那麼存沒根本沒有分別了。
王維的《終南山行》:“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太乙亦即太一,是終南山主峰,“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這兩句本是寫景,亦可理解為寫世情。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誠然,環境分隔,對一切生態影響很大,孟母三遷,不無原因。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