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細貨的手工紙
古籍修復,紙,必不可缺。
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從西漢的麻質紙、晉朝的側理紙、隋唐的藤紙到明清的太史連紙,歷朝歷代紙的演變,就是一部歷史,藏着古人的智慧。如東晉時已以黃檗染紙防蟲蛀,唐代以楮麻造皮紙,透氣度高且不易扯爛,貧民和僧侶製成紙襖穿。
課堂上,朱振彬老師對各朝代的紙作精簡介紹,還拿了一些古紙給我們開開眼界。一直不知古代的紙竟是這般多名堂,側理紙、桑根紙、黃麻紙、白麻紙、硬黃紙、澄心堂紙、開化紙、高麗紙、粉連紙……而歷朝歷代皆有專屬紙,如開化紙,清皇家藏書便大量以開化紙印刷,而竹紙則普遍見於宋版書。
古代的紙,如今,有的已失傳,還保留下來的造紙工藝也日漸式微。朱老師曾說,為着修復古籍,他們跑到深山尋找仍有手工造紙的村寨子,好不容易才在雲南少數民族的寨子找到沒有用任何化學劑的手工紙。
市面各式機械紙,不論做得多精美,都不是修復人眼中的那杯茶。
機械紙以漂白粉、液氯漂白,見效快。而傳統手工紙則要經過長達半年的反覆蒸煮、日曬才取得漂白效果。經過一整套繁複嚴謹的蒸煮、漂白、打漿程序製成的傳統手工紙,比機械紙有更長的保存期,且不容易變黃。當機械紙大批量生產的時候,慢工出細貨的手工紙便被淘汰下來了,唯有修復人視其為珍寶。
在日本和不丹旅行時,曾特地跑去看手工造紙坊,他們把傳統保住了,還讓手工紙在市場大放異彩。
修復要用手工紙,還要把新紙做成舊紙。課堂上,朱老師便拿了一袋橡碗子,教我們煮一鍋染料,把新紙染成泛黃的“舊紙”。長居嶺南的人,未必識橡碗子,這是橡樹的果子。
有一年,秋高氣爽,同學在北方的街上拾了一袋橡碗子寄我。
(學“醫”記 · 七)
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