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三年全面實施
內地推企業信用風險差異化管理
【中新社北京十六日電】近日,中國官方印發《關於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意見》提出,力爭用三年左右,中國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官方人士透露,這項制度將在激發市場活力和提升市場監管效能上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蒲淳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基於企業的信用風險信息開展信用風險狀況研判,根據信用風險狀況不同,把企業劃分為不同類別,並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企業採取差異化監管措施的創新制度,對於構建信用導向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
對守法者無事不擾
當前,中國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長,全國市場主體歷史性躍上1.5億戶,其中企業數量達到4,800萬戶。談及這項制度給市場主體帶來的利好時,蒲淳強調,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令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
簡言之,就是針對信用風險低的企業,將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並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對信用風險高的企業,則實行嚴格監管。
蒲淳表示,這種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將為企業打造良好寬鬆的經營環境,讓違法失信企業處處受限,有利於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同時,能夠有效防範監管部門對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過度干預,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負擔,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
雙隨機一公開顯效
他強調,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動態調整的,企業可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風險,提升市場信譽和競爭力。
蒲淳指出,近年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監管針對性不強、發現問題比例不高等問題,亟須轉變監管方式。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有利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
展望未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司司長劉燕指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將作為配置監管資源的內部參考依據,主要應用於市場監管系統各業務領域對企業的監管工作,除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還將與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專業領域風險防控有效結合,與探索完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監管相結合。
守安全底線促發展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透露,在食品領域,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建立四級風險分級管理制度,並據此確定檢查的頻次、內容、方式。
中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超大規模的市場、天量的監管對象,藉助信用手段提升監管效能,將有利於更好地保證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劉燕表示,近年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它們正處在發展初期,可能會產生潛在問題。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有利於發揮科學有效監管的作用,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其留出發展空間,促進企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