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陣痛
回顧過去一年,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實現了“史詩式”暴跌,其中教育板塊跌得最兇,高途教育跌了百分之九十六,令人瞠目結舌。“史詩式”暴跌令人反思,中概股到底怎麼了?中概股還有前景嗎?中概股發展之路又在何方呢?
有關中概股的前景,不少超級大戶也用行動表態了!去年年中暴跌以來,優質的中概股吸引了像高盛、橋水基金和巴菲特合伙人芒格“抄底”,說明了他們對於中概股還是中長期看好,屬於價值型投資模式的優質資產配置。
不過,在“史詩式”暴跌後,中概股之前那 “蜜月期”不再了。過去二、三十年,中美關係相對較好,海外投資者藉中概股這個載體在美國吃盡了中國新興經濟發展的紅利。像百度、阿里等新經濟股趁機躋身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的行列,連同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合稱BAT組合,可謂是這段特殊時期最大的受益者。
時移世易,自從我國進一步崛起後,美國按捺不住,連環出手想要利用一切手段遏止中國。中美兩國的“蜜月期”已成過去,中概股在美國股票市場由吃盡紅利變成吃盡苦頭。當兩國關係發生劇烈磨擦時,中概股就變成了“夾心餅”。首先美國推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升級對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監管力度。中國也隨後推出了《數據安全法》,中概股面臨選邊站的關鍵時刻。除此以外,內地掀起反壟斷的政策思潮,遏止資本無序擴張,互聯網龍頭平台想通過燒錢來壟斷流量,再也行不通了!這樣,美方對於中概股原來的估值模型就徹底失效,中概股的股價就只有不斷往下跌了!
那麼,為甚麼還有超級大戶“抄底”中概股呢?答案也是顯而易見,因為這些價值型投資者,中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他們相信中概股發展前景仍然非常樂觀。這段期間的“史詩式”暴跌,只是轉型的陣痛而已。
陳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