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重要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絕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人數最多的是漢族,漢語有七大方言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甚至同省的南北方言互不相通,例如閩南閩北。各地方言非但語音差距大,甚至語法也有差別,舉例:北方方言說“我先走一步”,而廣東方言則說“我行先”。很明顯副詞與動詞次序顛倒。沒有關係,因為中國有方塊漢字,把這些不同語音的方言統一起來了。
假如漢語實行文字拼音化,可能會發生兩個不同的情況:
國家制訂了統一的標準語拼音文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各地方言方音逐步進入本地的拼音文字,漸漸地,方言的拼音文字佔比例越來越多,各個不同的方言區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拼音文字。語言的異化可能會造成國家的分裂,這是有先例的,歐洲原先是用拉丁文和日耳曼語,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拉丁語演變成西班牙語、法語和葡萄牙語,而早期的日耳曼語演化為英語、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和荷蘭語……假如政府採取高壓措施,強制全國使用標準語拼音、標準文字,嚴禁方言進入文字,這樣也許會造成各種方言漸漸弱化而消失。
所以說方塊漢字不但維護了國家統一,更保障了各種多彩方言文化得以傳承。
中國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磚瓦,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不可廢除。但是文字是可以改革的,為了使用方便,易於學習書寫,漢字常有改革(包括簡化)是既成事實。有史以來漢字不斷改進,有民間的漸漸演變,也有政府行為,例如秦朝的“書同文”,即是自上而下的文字改革。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漢字簡化方案經過多次改進,現今使用的簡體字絕大部分我都可以接受,而且有很多簡化字是我們從小使用的俗體或異體字。只有極個別的字我不喜歡,例如廣州的“广”字,工廠的“厂”字等,形體偏斜失風骨,不符合漢字之美。漢字非但傳遞訊息,而且還傳遞漢文化之美,中國書法是世界視覺藝術一絕。
我個人認為在推進使用簡體字的同時,保留繁體字。澳門學校用的是繁體字,建議學校調整課程,讓學生同時認識簡體字;而內地學生在使用簡體字的同時,也應該認識繁體字,即所謂“寫簡識繁”,尤其文科生一定要學會認識繁體字,提升閱讀古籍的能力。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中小學在訓練學生學習使用電子設備時,例如學習電腦漢字輸入,更要兼顧訓練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提倡學生練習傳統書法。加強保護中華漢字文化,繼承傳統。千萬不能讓學生像我這樣,偏重電腦打字,而荒廢執筆寫字的技能。
(閒話漢字 · 三之三)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