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賞百花冬不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幾句詩看來要改一改了。如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颱風冬不悅。”我們所處的地方屬於南溫帶,二十四節氣中“大雪”那天竟然有點熱。冬不悅並不因為無雪,而是瘟疫問題。時臨歲盡,本來大家歡天喜地,然而看看衆人面孔,套句粵俚就是“都唔笑”。
不笑也罷,反正冬將盡,且說春。春最多話題的應百花,如上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騷人雅士最喜的花是梅、蘭、菊。陸游《卜算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不但香,而且色白堪賽雪,一個梅林稱之為“香雪海”,是高潔的象徵。蘇軾《西江月》也咏梅:“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在今天來說,“玉骨那愁瘴霧”,饒有意思,可惜世人嫌“梅”與“霉”音近,寧取桃花,欲“鴻圖大展”。
曹組《卜算子》寫蘭:“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 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着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說幽蘭與梅花共語,抒其高潔堅貞之懷。更妙的是“着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蘭之高潔不似“一雙玉手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這種貨色。可是世俗認為“蘭”即是“難”。
晏殊《菩薩蠻》:“高梧葉下秋光晩,珍叢化出黃金盞。還似去年時,旁闌三兩枝。 人情須耐久,花面長依舊。勿學蜜蜂兒,等閑悠颺飛。”所謂“荷葉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菊,確是“人情須耐久”,而陶淵明更說:“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世俗之人認為“菊”者“鞠”也。彎腰俯背,鞠住條氣。不取!謬矣。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