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所有
街頭美味諸般精彩,全因那空間“非我所有”。將心比己,要是家樓下開着熱鬧的大牌檔,必是巨大的折磨。
有一回我住在唐人街附近的精品酒店,小巷一入黑,立馬變成一字排開的夜巿。近水樓台,蚵仔煎香氣四溢,噪音天亮方休。難以想像那是對乾淨和秩序異常迷戀的新加坡。
除了鑊氣的火樹銀花,露天大牌檔還瀰漫着江湖氣。說的不是黑幫電影裡的打鬥鬧事、掀翻桌子、爆玻璃瓶,而是討生活的諸般不易。
我的父母皆為藍領,連性價比高的廣東小炒菜館都不敢去。小時候為了省錢,我們一家偶爾會在周末去珠海吃戶外大牌檔,在路邊吃得興起之際,總有幾個小孩被強迫來行乞,清一色的髒兮兮、截了肢、皮包骨。
澳門很少有街頭露宿者,不見得就是全城富裕的結果。政府在上世紀末已認為市容更要緊,禁止路上行乞;八、九十年代的珠海,除了關口、菜巿場,最常見到遊民的地方就是大牌檔附近。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赤膊上陣,在寒風中一邊痛哭,一邊表演用脖子拗鐵線,老婦則負責挨桌討賞錢。馬路邊上的大牌檔,延續一公里的幾十桌全坐滿了人,幾百名食客皆無動於衷,一毛不拔。
鄰桌的父母提醒小孩,拐童的壞人多,千萬別走丟。母親說話例不虛發,叫我瞧瞧自己有多不知足不知福。贏得母親的愛幾乎是沒有可能,只能在經濟獨立前少惹她討厭罷了。我低頭繼續剝那些滑溜溜的白灼海蝦,滿目生之艱難。
道上的大哥在大牌檔吃飯,總要坐易於逃命、一眼關七的位置;我在大牌檔卻老是懸着心,留意眼神、舉止、似是疑非的暗號和用餐枝節,把每一頓和父母在大牌檔用餐的場景,看成一種可能突如其來的遺棄、事先張揚的告別。
(吃出庶民煙火氣 · 三 · 完)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