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折子戲
有一句廣府俗話說:“睇戲睇全套,食嘢食味道。”
這句話,相當流行;因為,它既有相對的合理性,也具有商業上的宣傳招徠作用。不過有些事兒,可用不同角度解讀。
筆者喜愛欣賞戲曲,尤喜愛欣賞精彩的折子戲。當然,經典的戲曲作品,千錘百煉,情節感人值得由頭看到尾;不過,有一些老戲迷,由於對全套戲曲的情節看得太多、太多了,對於它已經是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因此,吸引老資格戲迷的亮點和魅力,似乎卻漸漸傾向於選看精彩折子戲這方面了。舊日子裡,京滬的老戲迷,有點來頭的,都是晚上在家酒醉飯飽之後,才趕到戲園子去欣賞名角擔綱的折子戲的。
為什麼精彩的折子戲會特別吸引我呢?那是因為:如前所述,一來自己對全套的傳統戲曲情節由頭到尾都耳熟能詳,戲文的曲折懸疑性已漸漸淡化;二來有些長劇其中不免有些“過場戲”,看多了也有點“不過癮”。而精煉的“折子戲”,卻是集中了最曲折離奇的關鍵情節的演示,是戲劇矛盾的最高潮以至是戲劇矛盾解決的結穴;所以曲與情都特別精彩。京劇中的《白蛇傳》,我就獨愛看〈西湖遇雨〉和〈仕林祭塔〉這兩段風光旖旎、情意綿綿的折子戲;看《梁祝》呢,當然是〈十八相送〉(柳蔭記)和〈山伯臨終〉(哭墳)這兩折啦!經典粵劇呢,例如《胡不歸》,其〈慰妻〉一折特別曲詞委婉,曲詞皆爾雅感人,繞樑三日;《荆軻》呢,則〈易水送別〉絕不能錯過;《搜書院》的〈柴房自嘆〉一折亦屬亮點。
小城澳門,也有不少熱心於曲藝的人士,他們常以學好折子戲,演好折子戲為努力方向,這是相當值得讚賞的。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