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撰巨著的大屋
鄭觀應道光廿二年(一八四二年)生於香山縣三鄉鎮雍陌村,一九二一年歿於上海提籃橋招商公學宿舍。在紀念鄭觀應先生去世百周年的日子裏,我到訪三鄉鄭觀應故居、澳門鄭家大屋參觀,憑弔。
三鄉今日之鄭觀應故居,本是觀應及其兄弟為紀念乃父鄭文瑞去世十周年,於光緒廿九年(一九○三年)所建的一座宅院。該建築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前後兩進,面積二百餘平方米,門額鑲嵌一塊石匾,楷書陰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相傳為觀應手書。所存木雕鏤空神樓、神檯,具清代中山雕刻藝術特色;“奉旨出使暹羅查辦事件”、“欽命廣西分巡左江兵備道”兩塊木匾,雖已破損,卻是珍貴的歷史文物。該宅院曩昔一直是鄭氏後人祭祖之地,也是觀應出生地。中山市從二○○七年底投資修繕,修舊如舊的故居成為中山新的文化景點。青灰色的平房故居隱身於林立的二三層現代小樓中,尤顯古樸而凝重。
澳門的鄭家大屋,位於龍頭左巷,面對亞婆井前地,佔地面積四千四百平方米。大屋由觀應之父始建於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後經觀應及其兄弟擴建。大屋是古雅的十九世紀中式院落大宅,受西方古典風格影響,處處體現中西結合特色,是近代澳門嶺南派宅院的代表,也是澳門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中國傳統大型民居建築。大屋由榮祿第、通奉第、餘慶堂等組成,門窗均為不同樣式、圖案的木刻雕花,雖已褪去芳華,卻仍美輪美奐,使人懸想當年的華麗富貴。近現代以來鄭家後人星散,大屋長期得不到整體維修,多有損壞,但建築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二○○一年特區政府以“以地易地”方式,接收了大屋的業權並斥資修繕,面向社會開放,二○○五年,大屋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觀應幼隨父移居澳門,飽讀詩書,十七歲時科場失利,遂赴滬學習經商。他從洋行買辦轉型成民族資本家,歷任上海電報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等,成為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最負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實業家,中國近代史上改良主義的傑出代表。觀應在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裏,奔走於祖國各地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目睹戰亂,屢遭兵燹,曾困頓於途,險躓仆不起。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已過不惑之年的觀應,帶着對祖國命運的憂思,重返粵海故里。三鄉到澳門直線距離不過二十公里,百多年前澳門和三鄉同屬香山縣。觀應時在大屋潛心思考,時往故居考察民情,鹹淡水文化的浸染,中西文化的碰撞,終使他在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撰成劃時代的著作《盛世危言》。這是對孫中山、毛澤東等領袖以及近代中國思想界產生重要影響的一部巨著,其深邃的思想和針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提出的改革方案,開出的濟世良方,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