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的糾結
在各級各單位公共圖書館林立的現當代,私家藏書的功能,大約也就是滿足一下人們的佔有慾望、潔癖和偷懶心理幾項。私人藏書,受財力、空間所限,規模、數量跟公共圖書館不可同日而語。不用說,那兩位前輩學者,都是圖書館的常客。每次去位於北海公園西側的文津館(國家圖書館老館),看到有長者在古老的綠罩子檯燈下翻閱線裝古籍,我總會想起我所敬重的這兩位已經逝去的學者。
反省自己幾十年來的購書行為,發現為治學藏書,說起來冠冕堂皇,順理成章,但其實經不起推敲。中小學時期買書,花七八分到兩角多錢買一本連環畫——買過不少,花一元左右買一本長篇小說——只記得買過《說唐》和《岳飛傳》兩本,完全是為了消遣、娛樂,不必說它。大學時代,我常常買書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校園裏唯一的書店——我們管它叫小書亭,一個是一家古籍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書亭位於文史樓一側,下課後舉步可至。當年大學生求學心切,買書態度普遍積極。錢雖少,書也便宜,一般的書幾毛錢一本,超過一元就是比較厚的書了。書亭裏每每呈現人頭湧動、爭先恐後的繁榮景象,買書頗有搶購之樂。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位於老城區一條胡同裏,進一扇鐵門後,有一架狹窄的木板樓梯,上二樓,書籍密密麻麻擠在書架上,或碼在大桌面上,任由讀者選購。在商場購物普遍需要央求營業員從櫃檯後的架子上,取下商品遞到顧客手中的年代,這裏的售書方法,實乃開當今自助銷售之先河。購書全過程,出大學校門,坐公車穿過大半個城市,行走在古老的街巷中,閃進大鐵門,爬上窄樓梯,於書海裏徜徉,頗有尋幽探秘的意味。
(四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