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2月20日
第D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我說?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我說?

“我從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的。就算他/她做得很錯,我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通常會請他/她先冷靜,過後才會再跟他/她說道理。”一位家長很淡定地說出其應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和技巧,但奇怪的是,明明家長本身很有耐性,而且從不大發脾氣,他們的孩子卻很愛發脾氣。

問題出在哪裏?不是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嗎?是因爲沒有明確的規矩嗎?不是!家長都是有規矩要孩子去遵守的,但孩子就是不會聽。原因很簡單,就是家長對於有耐性去開導孩子這技巧有錯誤的認知。舉例來說,家長想請剛滿三歲的孩子自己走路一起回家,但話音一落,孩子就說:“我不要!”接着家長問為什麼,孩子很委屈地回答:“我好累!”然後家長向孩子表示:“可是我們要用自己的腳走路回家啊!”這時候,孩子瞬間進入鬧情緒模式——搭配哭喊的聲音不斷說:“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同時雙手已在示意要家長抱起來,此刻反觀家長,仍然很有耐性地在詢問為什麼呢?但是雙手已經有力地把小孩子抱到胸前了。其實在這一刻,再多的詢問以及有耐性的開導,都無法教導一個已經具備能力用自己雙腳走路的孩子一起“走”回家了。原因你有看懂嗎?教導孩子需要無窮無盡的耐性與愛,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前提是需要合理地運用。

從上述例子不難看到,家長只是有耐性地去配合孩子無理的要求,有耐性開導本身是一項很不錯的教養能力,但卻沒有應用在孩子鬧情緒的那個時間點上。首先,家長沒有將更多的耐性分配到與孩子互相協調當中。家長有嘗試用直述句“可是我們要用自己的腳走路回家啊!”或是疑問句“為什麼?”來與孩子說明家長的要求,雖然換來的都是孩子的否定跟負面情緒,家長仍耐性地繼續作開導,但可惜的是,家長的潛意識被“孩子伸出雙手要抱”的畫面一下子給綁架了!因此,沒有等到孩子作出任何妥協而用了肢體去回應“孩子要抱”的需求,雖然嘴巴上仍然在用說的方法來開導孩子,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因為孩子現在連站也不需要了。

這樣的教養行為很容易讓父母誤以為自己沒有發脾氣,並且已經很耐性地去引導小孩,而孩子選擇不聽只是心情問題。這可是大大的誤會呢!這樣的結果是父母的教養技巧不到位所造成。父母需要的是花更多時間與耐性去跟孩子協調,例如:若孩子表示不想自己走,協調的結果應該是:“爸媽也很累,但爸媽也需要走,走五分鐘,然後爸媽抱”,或是“自己能走回家的話可得到小獎勵”等等,而絕對不是在孩子哭喊中就反過來滿足其連站也不用站的需求喔!不然,孩子不但不需要為了自己無理的行為而嘗到什麼不好的結果,反而更能學習到透過哭喊的行為能有效迴避父母的要求。

這連結一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強化,孩子運用此技巧的能力便越到位;然而,孩子越是運用此技巧越到位,反而會變得越依賴(無法與照顧者分開)、越情緒化(小事情便生氣)。這不但無法讓孩子朝向一個具獨立、有自信的方向發展下去,同時,這樣的家長會對自己的教養技巧越來越沒有信心(因為從過去的經驗都是無法成功讓孩子聽話),甚至對孩子“扭計”的行為無計可施,最後不是用嚴厲的態度來結束孩子的鬧劇,就是跟着孩子的尾巴走。

二 馬

2021-12-20 二 馬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63500.html 1 為何孩子總是不聽我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