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腳氣
現代意義上的腳氣病曾經在十九世紀後期、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大量被報道。當時調查者發現,在以精製白米為主食的區域中,腳氣病很常見。此種米食因去除米糠,所以增加保存期限與口感,一度很受日本人歡迎,連軍隊都大量配備,但正因如此,去掉了硫胺素的大米成為疾病的源頭。日兵大多家境清寒,為了節省飲食開支,他們往往只吃米飯充飢,連新鮮蔬菜都比較少吃,最多也只買一點鹽和味噌等調味品佐飯,導致大範圍營養缺乏,於是不管是中日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日軍都有許多士兵死於此病,而非直接死於戰場。
不過,古代中國也早有類似“腳氣病”的記載,且並非指真菌感染造成的“臭腳”。當然,古代中國人不可能知道具體病因。延至一九二○年代以後,“腳氣病等於beriberi等於維生素B1缺乏症”這一概念,才慢慢為中國西醫所接受。
按傳統醫學記載,晉代在嶺南與江南地區就出現了一種被醫家稱為“腳弱”的疾病。唐代蔓延北方,並定名為“腳氣”。其臨床表現與近代醫學所言的“腳氣病”相似,但是否因維生素B1缺乏則是另一問題。後來,儘管宋、元的醫學著作中不乏腳氣之說,但實質卻是概念混淆。
北宋後期的所謂“腳氣”,更多的可能是各種腰腳痛、關節疾患。我們無法知道蔡襄腳氣病到底是屬於哪種,甚至不能排除他有可能服食丹藥導致慢性重金屬中毒,從而導致下肢運動障礙。而且,他也可能是由於風濕或類風濕之類的關節炎,或痛風發作,引起不良於行。
從“腳氣發腫”的記載分析,蔡襄腳腫的可能性較大,這一方面可能是下肢動脈或靜脈疾病引起;一方面也可能是肝腎功能異常,特別是進展到低蛋白血症之後造成的。往最壞方向想,他可能患慢性心力衰竭,導致水瀦留。心臟病原因複雜,在古代幾乎都是不治之症。
也許,蔡襄享年僅五十五歲和這後一種病因有關。
(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