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廟宇興辦義學
查找澳門廟宇史料,不難發現,昔日澳門“廟產興學”之風甚盛。主因當然是由於社會經濟條件差,貧困兒童失學多之故。而抗日戰爭期間,廣東大量難民避戰逃到澳門,當中許多兒童沒法繼續讀書,廟宇本着慈悲濟世之心而興辦義學。然而往日簡樸的廟校場景可能已被遺忘,只能在檔案中尋找印記了。
康公廟義學就是在抗戰期間興辦的,收容貧苦學生最多時近兩百人之多。在澳門檔案館內查到一九五一年初級小學的課程資料,學科有唐詩、國語、算術、古文、上孟、尺牘等共九門課,看來挺規範的,且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語文極之重視。而校址就設在木橋橫街四號三樓,即康公廟的背後。可以想像,兒童的琅琅讀書聲在廟宇中迴響的情景。
再看另一疊檔案,是包公廟開辦義學的記錄。資料可知,該廟的義學至少於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間運作。校址在包公廟附近,原址設在連勝馬路七十五號,因地方狹窄且天雨屋漏,擬遷往同街三十一號二樓的相連單位。後來包公廟義學用作難民收容所,學校無奈被迫停課。
走進香火甚旺的媽閣廟,在一塊《重修媽祖閣碑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九二八年,澳門漳州同鄉會漳興堂與澳門泉州同鄉會泉敬堂合辦一所專為兩會子女就學的義學,設於下環媽閣廟內,名為漳泉義學。”學生以漁民子弟為多,後來改名漳泉小學,大約在一九八○年停辦。
而最早開設的正式廟宇學校,是一九二○年創辦於蓮峰廟的男義學,免費招收貧苦失學兒童。最初提供識字班,當時由於校舍條件所限,上課地點就在神殿內。後來經費不足,得到普濟禪院值理會幫助,合力維持,也是目前仍然在辦學的唯一廟校——“蓮峰普濟學校”。
遨 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