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2月07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集體記憶

接近:從不過去的方式的演出工程 楊海固

集體記憶

著名韓裔當代藝術家楊海固(Haegue Yang,1971-),活躍於首爾和柏林兩地,作品有噴漆、攝影、錄像、繪畫、雕塑等多種手法,但以大型裝置最爲聞名,她採用單一材料以幾何結構重複堆疊構成作品,多使用工業或手工製品與抽象雕塑混合,使日常常見的物品在脫離原有的功能後,被賦予新的含義 。楊善於配合展出場地,創作相應的作品,和空間建築特點相結合,在研究特定場地的同時,也收集當地材料,構成新的語境,她對物質高度精緻的完美處理,營造優雅的空間氣氛,最終成就既震撼又具感染力的作品。

楊海固受邀於第十三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13),展出的大型裝置作品《接近:從不過去的方式的演出工程 》( Approaching: Choreography Engineered in Never-Past Tense, 2012),安裝在已廢棄多年的貨運站一隅,這個場地幾十年來首次為該展覽而開放。她在鐵軌和長達四十五米的站台上設置了一排排黑色百葉窗簾,高低錯落有致,與軌道成的九十度角,看來配合得很和諧,且配有發動機使窗簾能機械地上下移動,發出好像火車開動的噪音。對於這件作品,楊回顧了卡塞爾作為德國中部主要交通樞紐的古老歷史,並思考現代社會普遍經歷的工業化的“集體記憶”。百葉窗簾的這種運動讓人聯想到運送軍隊的火車進站或離開,隱隱透出不祥之感,暗喻在過去霸權主義國家的行軍,對發動侵略的控訴。定製的百葉窗簾在楊的作品中是常見的元素,火車軌道是戶外的東西,它通往外地,通向冒險的、不可知的未來,寓意與外界的交流。百葉窗簾則是屬於室內的,代表着穩定的家居生活,但它們機械及幾何的結構、無機與冰冷,在外觀上與鐵道有共同的特點,它們創造了一個與現場很合適的及不斷變動的景觀,並製定出開放式的内外邊界,給人既在室内又在室外的感覺,一種變幻不定的空間感。百葉窗簾與火車站看來毫無關聯,卻能與其歷史、政治和文學背景結合,它表達的意念既抽象又具體。雖然作品涉及的是來自不同時代和地方的某些事物的敘事,但最終回到了藝術家自己的故事中,這個裝置成為是次卡塞爾文獻展裏眾多嶄新佳作中最為充實的作品之一。

河 山

2021-12-07 河 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60835.html 1 集體記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