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外 只有期待
從一九九四年的“青春節拍”寫到二○二一年疫情下的“一寂之地”,天變地變情不變,定期寫作的最大好處不是稿費、不是虛名,而是養成整理思緒的習慣,我視此為人生的修煉。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寫專欄的奇妙旅程暫且結束了,感謝各位多年來的包容與支持。如無意外,我的創作是不會停歇的,所以離別也不必傷感,我們一定後會有期。
【摘自:〈如無意外〉,寂然,《澳門日報》,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寂然前輩告別專欄寫作是一件值得記住的事,而他的告別文章本身亦極具時代意義。
前輩說他的專欄旅程由一九九四年開始,在二○二一年寫下休止符,這二十多個年頭裏,不論是澳門這小城抑或整個世界,都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我們在“千年蟲”的陰影下,由二十世紀走到廿一世紀、澳門由殖民管治地小城經歷回歸,變成特別行政區,同時,互聯網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接收資訊的模式:由人人手執一份人手書報的日子,逐漸步入互聯網時代,再走到“元宇宙”的開端。在這轉變當中,資訊變得泛濫,而當免費資訊變得約定俗成,文字的價值亦一而再的被動搖、質疑。
寂然告別專欄寫作而不停下創作的腳步,多少代表着他會進一步擁抱互聯網上的寫作平台,而由報章“格子”至網絡“帖文”的這種過渡,看似是打破了字數、時間、中介人的框架,無拘無束,但同時也是進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汪洋,如何在波濤中站穩,正是功力所在。不過,我相信,縱使浪淘盡,好的文字依然會被留下;而如何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中從容前行,相信是這個時代裏,每個文字創作者都得思考的問題。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