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看病難”
在特首發表明年施政報告的那天早上,我急不及待,跑去家居附近一個政府部門,索取一份關於報告重點內容的單張。令我深感興奮的是,在第四部分“優化社會民生工作,提升民生服務水平”,讓我找到“緩解‘看病難’”……一個令不少到公立醫療機構求診的病人備受煩擾的題目。雖然未知結果如何,但總算露出了一線曙光。
其實,時至今日,無論是小城的私立醫院,還是內地的大醫院,“看病難”已在解決中:病人求診時,可以自行揀醫生。鄰埠一些公營醫院的病人雖然不能揀醫生,但門診部的專科醫生是以團隊模式出現,病人在覆診時甚少機會重遇同一位醫生。在小城,病人到公立醫院求診,聽說回歸前,可自行揀醫生,現在則需要先到山頂醫院急症室或衛生中心求診,由那裡的主診醫生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是否需要到專科門診部,及找哪一位醫生跟進。
竊以為,鄰埠採用的模式,有一定的好處,就是同一科的醫生可就病情交換意見,而院方又可讓每位醫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不會出現有的醫生門庭若市,有的則不時要坐冷板凳。對病人來說,好處是不必在覆診時,有時要苦候幾小時,也不愁會經常對着一個與自己不易溝通的醫生。
此外,在小城公立醫療機構,病人如求診西醫,醫生處方的藥物,一般都可以服用到覆診那天。唯獨中醫部的病人,通常只獲配給五劑中草藥。由於院方叮囑不宜到街外藥材店執藥,病人煎服完那五劑藥之後,就要呆等三個月左右,直到覆診那天,才能再領取五劑。
這種療法似乎尚可用於調理身體,假如用於治病,後果堪虞。病人對此是無可奈何,萬一病情因此而加重,責任誰屬?
以上只是衆多“看病難”其中之一二。當局如何妥善解決?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