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滋味
颱風天,在家裡煮“明火白粥”。米與水的比例至少是一比十,米洗淨後去除水份,加油鹽拌均匀,再用水浸半小時。之後先把水煮滾,再將浸過的米放入。先大火後轉小火熬煮,蓋上鍋蓋留小縫,煮的過程中不時用打蛋器攪拌,以防米黏鍋底。等煮了半小時後,放入準備好的免治雞肉,再煮十幾分鐘,餓極的我就舀出一大碗拿到客廳享用。
第一次用這個方法煮粥,效果還不錯,粥已綿軟,但還不到入口即化的程度,米粒分明。
兒時七、八歲的時候,最開始學做的便是煮粥。那時正值農忙雙搶,父母總是在田裡忙到很晚,回來做飯總忙到半夜。不知誰教的,我舀上米洗了,切好番薯塊,再放很多的水,在柴火灶上燒粥,等米煮開後便不再加稻草了,用那餘溫繼續燜粥。
父母回家後,見到粥已燒好,既驚訝又欣慰,我至今仍記得母親的誇讚。那點稱讚對幼年的我是很大的鼓勵,我便每天做好番薯粥或綠豆粥等待父母回家。 其實在農村,我並非能幹的孩子,煮粥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活兒,在那之後,除了煮粥之外,也並未習得切菜做飯,但那曾經的一點點努力和認可,裹成了一顆回憶中的甜糖,甜味永不消散。
等從回憶中醒來,才記起廚房的粥並未關火,趕緊跑去看,粥已濃稠如糊狀,結了厚厚一層粥底。
明代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卷七錄有一首煮粥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這平凡的粥,如同一個個最平凡的日子,有滋有味。
莞 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