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之夜
——聽澳門樂團樂季開幕音樂會有感
澳門本地音樂盛宴之一“澳門樂團音樂季”,今年澳門樂團2021-22音樂季以“德奧傳承”為主題,邀請多位國際級的藝術家及團體合作,攜手為樂迷們帶來經典古典名曲。今年樂季的開幕式邀請全球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曾獲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等多個國際獎項的大師寧峰,在九月二十二日的晚上八時以線上音樂會的形式,為澳門、甚至全世界的樂迷帶來古典主義時期的美——莫扎特之夜。
筆者十月二十二日晚,在澳門樂團官方YouTube 頻道欣賞到《澳門樂團2021-22樂季開幕音樂會(線上版)》,不禁感嘆:因為疫情限制了舉辦音樂會這種富有儀式感的藝術演出形式,雖沒有了演奏員與觀眾“共處一室”的音樂環境氛圍,但改為線上形式,無疑是最為安全的。筆者也“沉浸式”地線上欣賞澳門樂團錄製的音樂會:在音效立體音響收聲;視覺以廣鏡、標準鏡的切換,都力求帶給觀眾好的體驗!
上半場,小提琴家寧峰為聽眾帶來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216》。十八世紀下半葉,歐洲的科技、經濟的迅猛進步,從而更加速了人們對精神的要求與需求,加速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和發展。一七七五年,年僅十九歲的莫扎特已經創作了五部小提琴協奏曲(莫扎特短暫一生的三十五年裡共寫出六部小提琴協奏曲),而今天演奏的這首《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常被世人譽為最完美的作品:第一樂章,以“f”強音量、G大調的主和弦開頭,急轉“p”輕聲,旋律在大、小聲的強弱對比中來回穿梭。旋律愉快明朗、積極向上:不僅有宮廷般高貴、優雅的氣質,又隨處顯現孩童般樸實、明快的生命力。在寧峰的指尖下,將莫扎特極具純真又包含激情、抒情又略顯頑皮、歌唱的旋律線條又不失演奏技巧精湛的特點,將莫扎特的風格詮釋得淋漓盡致。小提琴獨奏與澳門樂團之間的互相配合,旋律、音色中音樂情感戲劇化、多元化的演奏、不同情緒的交織,彷彿是不同人物角色的互相交流。獨奏與樂隊之間的似應答式的音樂手法,將樂團上升到不僅僅是伴奏的作用,十分巧妙的將樂器彼此相容,帶給筆者單純、輕鬆愉悅和諧之感,笑容爬上面頰。特別是第二樂章,在澳門樂團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長笛猶如“引子般”鋪墊出喃喃自語般的小提琴獨奏,讓筆者沉浸於溫柔旋律之中,樂隊伴奏多使用十六分音符和切分節奏,使得溫柔的第二樂章不顯乏悶。第三樂章迴旋曲式的快板,小提琴與樂團保持一致明朗歡快問答式的旋律風格,充滿親切、靈動之感。音樂會上寧峰以看譜的演出形式表演,也許是因為原定演奏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臨時更換以“美好經典”代表之稱的莫扎特K216吧。
上半場以光輝明朗的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結束,下半場由澳門樂團帶來略顯灰暗的小調交響曲——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這首是莫扎特最後的三部交響曲,也是被後人稱為三大傑作之一的樂曲。完成於一七八八年,十分罕見地使用了g小調,給人以淒涼悲傷之感,澳門樂團演奏下的四個樂章演繹出作曲家對生活的態度——雖然現實的生活充滿艱難,但作曲家內心對現實是無畏與反抗。第四樂章,小篇幅的旋律彷彿是輕柔哀怨後,旋律、音色的態度明朗起來:莫扎特似表現對自己生活態度,借音樂爆發出勝利般的輝煌又振奮!
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莫扎特的生活不是十分愉快,但是他的音樂卻以樂觀積極向上,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聽完整場大約六十分鐘的線上音樂會,不僅耳朵得到滿足,更是靈魂和精神得以十分的愉悅,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呀!疫情雖然帶來衝擊,但是澳門一切又重新開始恢復正常,希望音樂會給人們帶來對生活的熱愛,並堅信生活不會因為暫時的困難而被打敗,要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這也是作曲家及演奏的藝術家們帶給我們最好的期盼與祝福!
澳門樂團將本場音樂會以免費的形式放在網上,不僅澳門、乃至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都可欣賞到寧峰和澳門樂團的丰采。線上音樂會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欣賞模式,雖然弊端在於音效無法做到現場欣賞的震撼;現場的音樂會主要受益來源於票房收入,而線上音樂會以非盈利為目的、難有收入,僅靠政府補貼,對於緊密的演奏場次來講必定難以維持。若改以付費為運營模式,又必令收視率受衝擊,助長盜版、翻錄等的風險。無論如何,線上音樂會的形式給行業帶來更多新的希望:傳播更無阻礙;視頻可以反覆重看;在疫情下沒有停止傳播音樂、傳播藝術之美的腳步,以精神撫慰的
方式豐富在疫情中“孤獨”的我們!
王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