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規劃”應建現代社會善治模式
自澳門回歸以來,內地與澳門的經濟關係更加密切,並漸漸形成了新的制度框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也有了新的特徵,澳門政治體制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實現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社會經濟政治進入了新的時期,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為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鞏固提升澳門競爭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特區政府編製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二○二一至二○二五年)》的諮詢文本,當中提到第二個五年規劃的發展目標是不斷增強澳門發展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努力實現“精、優、特、美”發展,建設現代、美麗、幸福、安全、和諧的澳門。
澳門特色金融產業發展協會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收集了居民意見和建議,並歸納成報告提交行政長官,希望為構建未來五年澳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藍圖出一份力。
背靠祖國融入灣區 發揮金融引領作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華誕,澳門回歸是百年偉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落實中央對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保持澳門長期繁榮安定。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位列前三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澳門未來經濟更快更穩定發展的前三有效措施為:設立人民幣證券或債券交易所、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澳門未來經濟發展的前三機遇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澳門人民幣證券交易所、綠色金融及財富管理的發展;澳門未來經濟發展的前三瓶頸在於:產業結構不均衡、缺乏人才、缺乏與鄰近地區往來。可見,在面對新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時,唯一依靠是堅守“一國兩制”,融入國家大局,加速澳門經濟發展。
發揮金融引領作用,可為澳門新四大產業注入動能;發展特色金融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金融開放與發展所需,發展特色金融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所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的長遠戰略選擇,結合內地金融開放大趨勢,橫向發展特色金融,有利於觸發資本集聚的規模效應,通過金融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業在澳門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與牽引力,將其由從屬角色轉化為拉動角色,促進澳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經濟動力,建議要做大澳門金融交易平台,暢通境內外企業在澳融資發債渠道,重點支援綠色金融、財富管理、融資租賃等方面;研究金融機構創新獎勵政策,推動金融管理局積極主動配合業界創新,讓本地及中資金融機構開辦先試先行業務及跨境業務;同時,澳門發展特色金融應把握三個精準(精準區域合作、精準紐帶功能和精準細分領域)。
依託粵澳深合區 實現產業多元化
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指出,橫琴新區目的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點舉措,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是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的重要動力,有利於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未來構建適度多元產業結構最急需的工作是:加快現代金融產業發展,加大中醫藥研發、製造及投入生產,推動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澳門多元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有:金融業、教育事業、運輸、倉儲及通訊業;澳門未來在產業發展環境方面的挑戰主要為:企業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競爭力不強,創新創業和營商環境不佳、適合企業發展的產業空間不足,配套不完善或老舊。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功能位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一方面要服務於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另一方面還要能夠輻射和服務更多周邊地區乃至泛珠三角地區,橫琴與澳門聯合發展成為一體化自由港能促進高端要素流動,推動澳門產業;澳門還應鼓勵創新創業,提升中小企競爭力,借鑒國際經驗,優化營商環境,注重加大科技研發、創新、提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平台載體共用效率,還有加大產業鏈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對中小企業成長的扶持、加大創新型產業用空間和降低企業成本。
持續改善民生 共享經濟成果
民生保障是維護居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網”、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社會運行的“穩定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一直是澳門特區政府的重要施政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實現良性循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解決民生難點,並關注均等性和可持續性;同時,增強人民幸福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應繼續加大經濟發展成果用於民生改善,讓社會正能量不斷傳導,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讓每位澳門居民都能夠安居樂業,使澳門社會更加祥和美好,繼續書寫更多、更精彩、更輝煌的澳門故事。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最受關注的社會民生問題的前三名是:房屋、就業、醫療;澳門住房保障最需要做的措施是:增加經濟房屋供應、增加社會房屋的供應、每
年安排不少於三次公屋申請、明確公屋建設時間表。
政府要科學制訂房屋總體規劃,加大公屋供應,優化公屋結構,加快推進都市更新,使澳門居民的居住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稱,並應完善及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條件,清晰未來五年經社屋供應量,落實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的恆常性申請機制,以及夾心階層房屋定位,優先讓有條件的經屋戶置換和無房人士購買,穩定私人房屋市場,豁免置換第二、三套房人士的特別印花稅,促進市場良性流動。
建設宜居城市 改善都市規劃
根據二○二○及二○二一年施政報告的數據,由二○一九年十二月底至二○二一年八月底,依法收回批給失效的土地由39個地段增加至44個地段,餘下還有約40幅失效土地需收回,按現行回收效率保守估計需時6至8年,嚴重影響澳門都市化的總體規劃。近年政府房屋政策集中在興建公共房屋,主要是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但舊城區老居民也冀望政府推動都市更新改善舊區居住環境。都市更新不再是單純的單幢樓宇的重建,而是片區的規劃和發展;與此同時,對一些目前不具重建可能的陳舊住宅或街區需要對綠化、路燈、道路、牆身和地下管網等進行系統的重整和美化,並因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停車位安排和購物點的佈局進行科學的配量,使老舊社區煥發新的生命力。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在未來城市規劃中最應優先處理的是:舊區重建、利用收回土地、完善公共交通建設。近年澳門急速發展,地價和樓價急升,但公共和社區設施未能跟上需要,尤其舊區因為產權、地皮等的制約較為嚴重,弱勢社群的收入很多時候無法跟得上城市發展,生活倍感壓力,不少澳門居民都希望政府可以提升現時社會福利政策的給付水平,以及房屋政策對居民基本住房的保障。若政府沒有對舊區進行有效管理或整治下,舊區可能漸漸成為外勞和弱勢社群的落腳點,形成一個舊區式微的局面,還會帶來其他社會問題。
解決舊樓重建,優化澳門居民、特別是舊區廣大居民的生活素質,當然是都市更新工作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因此,建議加快轉化已回收土地,按土地的價格分等,將貴價地段作拍賣,用以興建甲級寫字樓、私人房屋或商業項目,配合私人市場發展需求;中低價土地用作政府發展用地、公共設施,包括但不限於政府辦公樓、政府房屋等,並按供應量落實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的恆常性申請機制,完善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條件,依時有序落成,並在訂定興建標準下,以解決居民上樓難、上樓慢的問題,監督好承建單位的施工過程,確保質量。
培育愛國愛澳人才 促進人才多元發展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是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重要的組成部分,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表示,特區政府致力培養人才梯隊,促進澳門青年向上流動,並鼓勵青年把握機會勇於創新,在更多不同領域多作嘗試,並在中央政府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的全力推動下、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和教育界同仁的齊心協力下,“教育興澳”、“人才建澳”已上升為澳門的發展戰略。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未來在人才發展方面最需要做的三個方面為:探索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體系和薪酬體系、提高針對人才的住房、醫療、教育、文化休閒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加大對人才的資金獎勵力度(人才住房補貼,落戶獎勵等)。
澳門現時雖然失業率低,但向上流動較難,並同時存在行業或職種缺乏,引致在外地學習的人才不回澳發展、專業人才錯配或流失的現象。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澳門緊迫肩負起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和責任,有必要做好教育資源部署,繼續將教育作為彌補基層家庭所缺乏的社會資本的要素,使澳門人才在三文四語以至素養方面能夠面向灣區化、國際化,服務於本地人才培育和國際人才子女教育。澳門需要把握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抓住國家賦予澳門在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發展定位,以人才為支撐,把澳門打造為中西人才集散地,使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政府應助力本地人向上流動,平衡外僱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的作用,長遠推動居民就業市場多元化,提高本地就業人口競爭力以及增加向上流動機會,並需要配合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要求,審視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產業人才鏈缺口,加大技能培訓,以及高度重視和加強愛國愛澳優秀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參與愛國愛澳事業,確保澳門社會長期繁榮穩定。
貫徹“一國兩制” 方可行穩致遠
總結而言,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團結全澳居民堅守愛國愛澳主流價值觀、支持“愛國者治澳”是澳門經濟發展及保持繁榮的基礎。回歸後澳門的繁榮安定為居民就業、向上流動提供了很多機會,並為政府改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提供了條件,大幅改善了居民生活、讀書、升學、工作、就醫、養老等,這些民生的改善使澳門人深切感受到回歸祖國帶來的實質好處與利益,大大提升了澳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印證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此外,澳門作為一個民主參與社會,當中社團、居民、各持份者佔有自由發聲的權利和優勢,期望政府與居民可建立互補優勢、各盡所能、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合作關係,增進居民對所屬地方的了解,力求以合作主義為導向,達至民間社團與政府的管治之間的平衡,力求構建“強政府、強社會”的現代社會善治模式。
澳門特色金融產業發展協會會長 趙錦龍
理事長兼首席政策研究主任 趙祖熙
常務副會長兼政策研究主任 袁應龍
常務理事兼政策研究副主任 鄭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