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狗骨頭小行星
國際天文學團隊日前發佈消息稱,小行星是以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其質量與形狀不一,其中大部分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運行。在這個區域就有一顆小行星的形狀相當奇特,猶如一根巨大的狗骨頭,它被發現迄今已有超過一百四十年的時間。藉由歐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望遠鏡,天文學家最近取得該行星的最清晰圖片,這有助於提供這顆小行星與其兩顆衛星如何形成的線索。
天文學家表示,這顆奇特的小行星於一八八○年首度被發現,被稱為“狗骨頭小行星”或“艷後星”,這是以古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來命名的。小行星主要由金屬組成,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繞太陽運行,兩個由粗“頸”連接的組成,長一百六十八英里(二百七十公里),寬五十八英里(九十三公里),之前的天文學團體估計是長一百三十四英里(二百一十六公里),寬五十八英里,由於看起來像一塊巨大的狗骨頭,自從一八八○年奧地利天文學家帕利薩首次發現它以來,就吸引眾多天文愛好者的目光。
主導以上小行星研究的美國加州“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天文學家馬爾基斯表示,“艷後星”真是太陽系中一個獨特的天體。馬爾基斯於二○○八年與同事發現了“艷後星”有兩顆衛星,他們以埃及“艷後”的兩個孩子來替這兩顆衛星命名。在新型望遠鏡的協助下,研究團隊發現,“艷後星”呈現狗骨頭狀,且一頭比另一頭大。這顆小行星的長度約為二百七十公里,差不多是英吉利海峽長度的一半。“艷後星”由於密度低,它可能是個多孔的結構,有點像是瓦礫堆,這意味着它可能是在一次巨大撞擊之後,由物質再次堆積而形成的。
天文學團隊指出,“艷後星”的瓦礫堆結構與它旋轉的方式也揭示了它的兩顆衛星是如何形成的。團隊相信,這兩顆衛星由來自“艷後星”的瓦礫所組成,真的是它“生出來的”。“艷後星”是幾十顆各異的小行星之一,由於其對雷達信號的強烈反射,表明它們含有金屬。這些物體曾被加熱、熔化並分化成包含地核、地幔和地殼的結構,就像地球形成時一樣。與地球不同的是,這些小行星自始至終都在冷卻和凝固,許多小行星經歷了大規模的碰撞,暴露了它們的金屬核。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碰撞產生的碎片最終與地球相撞,成為鐵隕石。
天文學團隊表示,了解這個複雜的多顆小行星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太陽系。
美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