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1月08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國際組織對教育發展的十項提示

國際組織對教育發展的十項提示

疫情爆發至今已近兩年,全球走進了新時代。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病毒阻隔了人們行走於不同地域的自由,卻推進各種網絡平台的廣泛使用,影響遍及社會各層面。就教育而言,部分視為教育環境的常規也有所改變:學生在家學習時間變長、虛擬與實景混合的教育學習模式成為主流,家長教育定位被重新思考。

早在二○一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Future of Education”的倡議,促成獨立的國際委員會進行研究,並希望就未來的教育定位與發展作重新思考,提出願景。翻閱過往的研究成果,此類報告皆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或多或少能窺視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以一九七二發表的Learning to be報告為例,影響及後學習型社會與終身學習的觀念;二○一五年出版的《Rethinking Education》,確立了教育作為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在委員會成立不久,全球爆發疫情,教育發展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小組也只能順應“潮流”把研究主調轉向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教育,並將於十一月中旬發佈報告。此前,無妨先回顧自疫情以來國際社會勾劃出的教育問題,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十點:

一、學生參與是最好的復元過程

“From disruption to recovery”是自疫情以來聯合國提倡的教育發展口號。疫情讓全球各地學校都出現“且復且停”的現象,學生失卻了一些重要的學習渠道,例如同儕交往、社區參與、課堂討論等,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全人發展有深遠影響。

國際組織認為,最有效讓學生學習重回正軌的方式,便是多讓學生有機會發聲與參與,使其盡快投入。

二、維護教育公平性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學重要議題,而自PISA成為顯學後更廣受居民關注。疫情使線上教學替代面授教學頗長一段時間,國際社會關注學習機會不均的現象:會否因國力差異而造成學習不平等?家庭的貧富差距會否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疫情期間,家庭的社會資源,家長的社經地位、學歷水平等,會否造成下一波全球教育不平等現象?這是國際組織最為關注的。

三、轉型中的教育環境

這點相信不少教師、學生與家長最能感同身受。過往“定於一室”轉至網上平台,從不適應到漸成習慣。正如國際倡議所強調:“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從前的世界。”結合虛擬與實景的學習必然成為未來的教學趨勢,如數年前不少人提倡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方法與技術的使用,相信對於專業教師並不感困難,但背後的教育理念調整相信需要更長一段時間。

四、教師專業形象與社會支援

教師們想必明白,疫情期間的教學並非單純把教學情景由線下搬到線上,更會影響到所有教、學、評的設計與安排,這種調整不但需要教師大量精力,較之往昔,更講求其他持份者的投入與協助,才能有效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效。

與此同時,疫情也加快了教學人員運用網上的大數據平台,更精準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意味因材施教或現在所提倡的個別化學習會變得更見細緻,這與學者J.Hattie提倡的visible learning契合。未來對於教師專業的定位將有所改變,如何定義與保障教師專業成長將離不開社會的期許,正如聯合國倡議:“社會能否創造更多的條件,給予教學人員更多自主性與靈活性?”是首要解答的。

五、家長教育角色的重塑

不少家長在疫情期間感受最深的是,工餘後還要顧及子女學業,並認為責任應在校方,限於篇幅,留待下次立文討論。自工業革命以來,雙職家庭的比例便不斷增加,家庭照顧子女的功能也隨時代不斷被壓縮。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型態下,“教育是否可作為純粹的服務行業”時有爭論。學校照顧兒童的程度要去到多大?家長又須要負上多少責任?各地民風有異,全球尚未有定論。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國際報告皆指出持份者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而家長更被視為關鍵,如何在推進社會發展與兼顧家庭傳統功能中取得平衡,值得深思。而家長投入學生的教育功能,可預視未來是只多不少。

六、學習者與學習型態

自疫情以來,聯合國不斷強調世界各國必須保障學生的受教權與學習權。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沒有了教育,社會發展也意味停滯。相較於學校的學習環境,老師督促、同儕互助,對於心智未成熟的兒童而言是有效的學習催化劑。在家學習更講求學生的自主性、高度集中力,這絶對是一項挑戰。

伴隨網絡教育的盛行,digital citizenship(數位公民)將成為未來學習者的主要身份,協助學生適應此身份,調整自身學習心態與模式,將是未來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七、課程變革

全球學校停運之際,迫使全球教育界再度正視一項根本問題:學生為何而學?知識可以從網絡上習得,並經由教師的指點,反覆練習而有所成。然而,價值觀的培養更講求人的互動、模仿與習得。

國際社會十分關注停學期間,學生對於民主、科學、多元文化理解等價值觀的學習情況。思考現行的課程能否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判斷力,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出現一系列假新聞、訊息誤解的情況下,學生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可以預示,二十一世紀公民素養將在下一波課程改革中再度被強調。

八、公共教育資源平台

另一項重大的改變便是學生對教育平台的運用,學習者在家學習的時間延長,較過往更依賴在學習平台取得訊息與資源。相較於各種私營平台,國際組織最關注的是各地政府能否提供免費開放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家學習,這關係到資源量、資源質素等情況,關係到教育公平性問題。如何結合公私營,創設免費與公開的教育資源平台,相信是國際組織下一波的關注點。

九、教育經費的投放

疫情對於各地最顯著的衝擊是經濟,而且還在持續擴大。

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不少國家和地方都會採取削減教育經費作為有效調控的手段。

要維持社會平穩發展,保障教育經費的投入和居民健康兩者皆不可忽視。穩定的教育經費投入與得宜的運用,將是各地政府重大的挑戰。

十、國際合作

疫情雖然強化了人們在網上的連結,但同時也造成不少國家之間的分歧。這種衝突不但無助解決現狀,更有甚者會使問題持續惡化。例如全球學習不平等、性別不平等,以及學生學習權受損等。

當下的國際氛圍下,如何推進跨國與跨地域教育交流,將是未來國際教育的關注點。

藝 康

2021-11-08 藝 康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4863.html 1 國際組織對教育發展的十項提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