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導言
由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局聯合出版的《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將於十一月七日(星期日)下午三時假澳門塔石體育館“二○二一年秋季書香文化節”會場舉行新書發行儀式。
《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由已故文化藝術評論人周凡夫及本澳知名劇場工作者莫兆忠主編,其中“本地作者卷”收錄演藝評論六十二篇、“外地作者卷”收錄演藝評論三十五篇。本版特刊登相關主編導言,以饗讀者。
疫下演藝評論增功能(本地作者卷)
這是自二○一○年以來結集出版的第四冊《澳門演藝評論選》,和過去三冊最大的不同是在選稿過程中,仍處於全球世紀疫情未止的境況。至於選稿的二○一八至二○二○這三年間,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疫情影響下的歲月,儘管澳門的疫情相對穩定,但在封國封城的大形勢下,跨境的演藝文化交流活動大受打擊,澳門的演藝活動同樣無法避免陷於低潮。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的演藝評論文章數量亦難免減少。
藝評提供研究材料
就這次本地作者的投稿量來與過去歷年三次比較,亦確實是最低的一次,三年合共六十四篇,剛只是首次徵集兩年《2010-2011
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的數量。最後收入選集中的,二○一八年十七篇、二○一九年二十三篇、二○二○年十六篇,合共五十六篇,再加上邀請稿一篇,以及本人的五篇評論稿,全部合共六十二篇。其實,下跌的數量仍然較預期的少,這多少看出澳門的藝評人並未有因疫情的衝擊而減少了撰寫藝評的意慾。
其實,世紀疫情衝擊世界,演出場館隨疫情關關停停,將演藝活動置於存亡掙扎的邊緣。儘管部分演藝節目從實體舞台轉到網絡上發展,呈現疫情期間線上線下雙線並進的新景觀,由此亦衍生出網上錄製的演藝節目逐漸形成新的美學觀的新課題。然而,在社會經濟於疫情衝擊下不易復甦,人類要為存亡與病毒全面交鋒的情況下,演藝文化價值何在的問題,亦難免再度帶來新的思考。
這種思考的基礎便來自這段不尋常時期的演藝活動仍然能留下來的記錄。這些記錄往往很大部分來自藝評人撰寫的藝評文章,而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疫情下演藝節目對受眾帶來的影響,這些影響必然或多或少地與疫前的世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藝評的記錄便增添了新的功能,在疫情下為演藝文化的存在價值何在,提供了研究的基礎材料。
十年選集導言回顧
《澳門演藝評論選》自二○一○年以來結集出版至今四冊,前後正好十年。回顧一下,每次未能收入結集的文稿為數不多,未能收入的多不在於文章的水平,主要仍是過去三次結集於導言中已提到的一些“毛病”,如撰寫的手法、風格、內容,傾向散文、雜文的文體,觀後借題抒懷多於藝術上的評論……甚至仍然有被評論的關鍵人士的姓名、藝團被完全“隱去”,又無任何合理的原因等。
過去每集演藝評論選的“導言”都有不同標題和重點。二○一○至二○一一年度“導言”《重要的第一步》指出澳門投身演藝評論寫作的人才,以及澳門的文字媒體所能提供的評論空間雖有所增加,但仍遠遠落後於演藝舞台活動的發展速度,未能同步發展,澳門的演藝發展便跛了腿,速度難以避免會大大拖慢。為此,當年二○一○及二○一一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的出版,能總結過去兩年澳門演藝評論創作成果及將資料保存,便走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
二○一二及二○一四年度演藝評論選的“導言”《怎樣寫演藝評論》,特別指出本來演藝評論便是一種帶有學術性的文體,但卻無須要有學術性論文的條文框框,要掌握這種“學術性”,並非學院中人的專利,但那仍必須經過學習方式來提升。現今資訊世代,只要是有心、用心、上心,要學習演藝評論所須的學術性、專業性,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應該絕無困難,特別以此來激勵大家繼續加油。
二○一五至二○一七年度演藝評論選的“導言”《為何要寫演藝評論》,這可是一個大題目,文中指出“藝評重要,藝評教育更重要”,並特別提出筆者在澳門文化中心開辦了三年的“藝文寫作及演藝評論技巧工作坊”中一個“藝評懶人包”的方法,以整理術來撰寫藝評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八個整理步驟。寫作藝評就是要自我提升,要找回人生的另一半。
現在第四冊《澳門演藝評論選》的“導言”《疫下演藝評論增功能》,完全是“非常時期”下衍生出來的演藝評論新課題。在結集中的二○二○年度藝評文章中,既有直接寫出疫情下的觀看方法和觀感,亦有間接表達了在不尋常的日子中的特別感受。澳門的演藝世界儘管不大,但仍是疫下很好的一個演藝存亡記錄;同時,在世紀疫情持續下,下一冊的結集未知會否有更多和疫下演藝活動更為豐富的記錄呢?期待撰寫藝評的朋友繼續加油,齊齊共勉,為疫情下“非常時期”的演藝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研究材料。
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