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兩華章
——《日子輕輕地過去》序
四月中,梅笑(林中英)來電,知道她將把在《澳門日報 · 新園地 · 素手拈來》連載多時的“此岸彼岸”和“日子輕輕地過去”兩輯文稿付梓,以《日子輕輕地過去》為總題,這是讀者期盼已久的佳音。辛丑之年,林中之花又在出版界盛開。她希望我為新書撰序,於是欣然從命。
《日子輕輕地過去》全書兩輯內容,盛載着梅笑的兩頁生命華章。第一輯主要記錄一九六八至一九七八的十年時空,是她投入職場,走上專業,認識世情的開始;青春的生命,載欣載奔。第二輯,二○一五年她退下職場,和讀者分享退休新階段的思緒,欣然接受人生“慢步道”的悠然釋然,具勵志性質。兩輯有首尾結構的概括意義,而這份屬於作者個人早年在工作上的“有些意思的備忘”與退休後的“悠悠舞步”,深具文學創作的普遍意義,值得老中青輩讀者捧讀。
回望中的日子似輕輕過去,其實份量十足。第一輯所記,以澳門日報由早期的初創到發展的第一階段中,梅笑參與報社工作的河邊新街十年為寫作時空主軸。如大樹高幹,我們看到王家禎、張陽、李鵬翥、李成俊等老報人的愛國情操和專業風範,看到文革十年中報社的步履維艱,看到他們其後貼近大眾和爭取讀者的努力,以至澳報澳辦和科技轉型的發展;六十餘載的輝煌報業,是這種不斷努力和超越的精神實踐的成果。而書中的片段記錄、細節補充、傳奇舊事、人物素描、副刊史話和其時作者的當下感知,則是從不同面向印證這努力和超越的精神所在,如繁茂枝葉。可以說挺立的樹幹是莊嚴的,而那些活氣充盈、意味無窮的繽紛枝葉,則是熱鬧的樹冠吸睛之處。
作為自同時代走過來的讀者,讀罷全書,我一方面是重溫社會的、歷史的記憶作“面”的閱讀接受,一方面對當年的未知作“點”的人文追尋。新的“點”落在舊的“面”上,此中自有城市的去來,讀來滋味複雜。熟悉的舊世界是黯淡而灰沉的,長輩經歷的“風潮”是艱難歲月,“新園地 · 七十二行風光”中,倒夜香的五嬸救了報社少年一命,是非常具體的時代註腳。炮竹廠女工、茶樓童工的悲慘遭際,可見於貧窮社會每一角落,由走出編輯部的訪者來印證,鮮明而真實。我當然知道佛山輪沉沒的慘劇,但原來陳艷華有參與認屍的細節報告,即使通過梅笑的轉述,也覺震撼。而事隔多年,華姐說早已淡忘所寫,可見刻在文字上的記憶才靠得住。童年在家,每聞出殯嗩吶之聲,我和梅笑的反應一樣,必衝到窗前觀看,數算送殯行伍長短,“大隻勝”的陣容大小;原來有個“新園地 · 啲打佬手記”,曾把他們點滴心頭的難處向人傾吐。這是“新園地”的社會功德。本書最具姿采的內容離不開歷史悠久的“新園地”,它甚至是澳門日報的前身呢。而副刊的經營原來要費這許多的心思,隔行如隔山,我自愧孤陋。河邊新街的報社舊址我小時倒是去過的,不知是什麼小讀者文字遊戲得了獎,獎品是一支墨水筆。於是讀到書中記述的員工宿舍和勤儉生活時,那門面冷清的舊唐樓忽又悄悄歸來,走入腦際;樓上,應有好些“萬金油”在苦幹?而那幾位有專業風範的可敬前輩,梅笑筆下,又不過是在街頭悠然咬着冰棍的大漢:“兩個滿身文化氣息、儀表周正、身量高大的男人在街頭細細咬着一根小雪條,行狀輕鬆隨意,神情依然嚴肅,望着二位與辦公室裏形象反差的模樣,竟是那麼陌生,不適應的竟是尾隨後頭的自己。”能不笑翻?
對年青讀者來說,書中自有流動的風景,如“線”。在手機掌上可舞的今天,以報業今昔的變化為例,由平版印刷機到風喉機到柯式彩印輪轉機到電腦化再到網絡媒體數碼化,翻天覆地的科技革命,沒有饒過任何行業;文字工作者,若不“投筆從機”,便只好被淘盡千古的浪花沖走,要活就得學浮潛,瞬間成古典的,何止郵政!時代的腳步以倍加速,生命的價值受衝擊,年青讀者會慢慢消化箇中連結。又第一輯篇首的張陽和篇末的光仔,也呼應成一線,具深刻啟示作用。所謂開創與機遇、理想與發現、成功與上升,無非告訴我們,生命充滿可能,踏實做人,“上帝會幫你打開成功之門”。細讀書中的時代光影與故事片段,人們會知道,掌上除了手機,也有生命的契機在。個體的超越如作者沈秉和之於曲藝,湯梅笑之於文學,都在歲月的浸泡中自我醞釀和完成。有了這樣的體悟,年青讀者便可參與第二輯的退休話題了。
“此岸彼岸”是退休人語。前半寫檢點昔日三百幾封書柬的人事回顧,這些手札,是“編輯生涯的重要紀念,亦細細碎碎地篩下歷史、時代的光影”。自有保存價值。後半是退休生活的心影;病痛的、閱讀的、見聞的,有人有故事;作者真誠面對自己,也與讀者以同理心對話,不乏勵志金句,我作為退休同路人,深有體認。“不要嘆息人散去,本來就是各有來歷,普通的會散去,深交的也終有一天不知誰先離散。學會了順應自然,學會理解,學習開放,自我安排,欣賞人生中這段自由之境,也學習與孤獨寂寥相處。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是退休人士的重大課題。”“江湖已遠……跬步有跬步的快樂。”都是金石良言。“不甘成為被社會照顧的人,明瞭處於學習型社會,才有走着跟着的意願,就有小小進步空間,就能明白QR Code是什麼東西,聽得懂你掃我我掃你是用手指而不是用腳。”教人會心微笑。浮生顧盼,她肯定了職場洗禮的積極意義:“就業階段是十分奇妙的改善生命的時光:改善性格,改善才能,改善自身環境,可使人前後判若二人。”今天終日怨嘆工作勞苦的部分年輕人該也聽懂了。
一九八八年我在賈梅士博物館第一次和梅笑會面時,從沒想到二十年後我會和澳門文學連線。二○○八年她邀請我在“新園地”撰稿,晃眼十多年,藉着這塊寫作園地,我打開生命一扇通往無垠的窗,也對故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沒有她的牽引,我只是一個身份複雜的澳門人,領了不同地區的身份證和護照,出生年月日和地點卻各異;退休後因着她的推介,我有機會參與文史寫作,在圖書館細閱澳門的歷史和資料,才對出生地的今昔有了較踏實的了解,所以讀到書中〈《最新澳門詳圖》的隱喻〉一篇,知道她在十二歲時有和我一般的經歷,不由捧腹大笑。“若然從出世紙、身份證、認別證、護照一關關打過來,到把證件捧到手時,其功足可設宴慶賀一番。”是在這樣的荒誕中,我體認自己是怎樣走過來的澳門人。
梅笑對澳門文學的貢獻有目共睹,她是近半個世紀的副刊寫手,著名散文和小說作家,藝術成就早被肯定;本書圓熟穩重的文字間,有着新聞從業者的冷靜筆觸,也時帶“端莊的”幽默,餘味津津。值得注意的是,梅笑並不是躲在書房召喚靈感的作者,她也在文學事業中關懷社會,職場賦予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她心繫祖國,熱愛小城,作為理事長,帶領澳門筆會推動本土文學活動及培養年輕作者,功在文教。
素日我和笑姐在散文寫作及評審活動中交流互通,退休後時有往來,我欣賞她年來力拓又一生命華章的決心,寫作之外,投入唱曲繪畫等各式藝文活動,活出繽紛拼圖,做出可觀成績,樂也悠悠;希望她來日釀得醇醪,有更多更新了的生命密碼與我們分享。
(編者按:湯梅笑《日子輕輕地過去》新書發佈會,將於本周六(六日)下午四時假澳門塔石體育館“二○二一秋季書香文化節”舉行,歡迎讀者參與。)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