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編輯:伯樂與園丁
笑姐的編輯手記《日子輕輕地過去》出版了,此前我在本版讀到她對在澳門日報河邊新街的日子巨細無遺且細膩的描述,既吃驚又拜服,何以那麼好記性?原來她向來有做工作筆記的習慣。多虧她有這種良好習慣,為澳門報業篳路藍縷往事,留下歷史記載。
河邊新街澳日,是我作為青澀作者時常到的地方。那段恆常投稿的日子,對我往後的人生路向和發展,有着決定性影響,而當中的推手,是一眾副刋編輯。在那沒有電腦甚至傳真機的年代,稿是親自踩單車或託人去報社交的,和編輯見面的機會多。那時的編輯會定時約作者面談,深入討論寫甚麼,和如何寫。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副刋主任李鵬翥和“新園地”版主編黃德鴻一起在簡陋的會客室見我,說了許多鼓勵的話,對文章提出不少具體意見,又作一些方向性指引。如果要作比較,我會說今天編輯的主要角色是伯樂,在芸芸寫手中去發現好馬;往日的編輯當園丁的角色更多:細心澆灌,給機會嘗試,栽培作者茁壯成長。
副刋編輯是苦活,一眼關七,為作者的錯字病句把關,不為人知。看漏一隻字,校對也走眼,被老總用紅筆圈着放到工作桌,不太溫馨地提示。寫作多年,我重視編輯的意見。到現在還記得一九九二年去葡國一個月後歸來寫見聞,寫了若干續,笑姐喊收筆。編輯是第一個讀者,她覺得悶,作者就要醒水。後來到弟弟主編,有一天他直白跟我說:“家姐,你寫完一篇稿,把它重讀一遍,把每個句子中不影響表述的多餘字都刪去,文章會清爽很多。”
這番話我一直記着,從此也真養成刪字習慣。如今很感激和欣賞年輕編輯不因作者資深而卻步,有勇氣刪我的字句,優化文章。
這個星期六下午四時,金牌編輯湯梅笑的新書《日子輕輕地過去》,將在塔石體育館秋季書香文化節舉行首發式,讀者萬勿錯過。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