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VS政治計算
前不久才傳出中國要懲罰澳洲反華,讓其運煤船在中國港口停泊逾月不得卸貨,進退維谷的消息;現在就有中國向澳洲大量購煤,多多益善的行動。除了要求俄羅斯馬上加倍供電給東三省之外,中國的國營大油企,近日紛紛爭取與“頭號敵人”美國的天然氣供應商簽署長期合約,以保內地能源供應。
冷觀國際事態的發展,自然就想起了羅文唱的那句歌詞:“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事實證明,外交上適時變陣,be water,確是硬道理。
但有人就是死牛一邊頸,一本通書唸到老,百年不變。
相對於中國的“迅速糾錯”,歐洲國家面對突如其來的能源供應危機,其政客就顯得頭腦僵化,置人民利益於自家“政治理念”之上了。即使寒冬將至,能源庫存銳減,已有一條剛建好的俄羅斯連德國新天然氣管“北溪二號”,只要打開管道口,不單大大緩解歐洲能源供應不足,且可令居高不下的天然氣現貨價下降,歐洲消費者即可享受量增價跌的雙重好處。但德國的監管機構,在十萬火急下就是遲遲不批出管道的商業使用准照,而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還毫不羞恥地指鹿為馬,指責俄羅斯不增加對烏克蘭和波蘭管道的供應量,是試圖“利用能源武器,襲擊歐洲”。
“北溪二號”建造一波三折,折射出美國的野蠻行為,可以“無差別殺人”:不單對付敵人,也對付盟友,不依我利益行事的就要炮製你。
一條保障自家能源安全的管道,美國因損害其天然氣出口生意而反對,指德國太依賴俄國供應,祭出制裁大纛,把管道承建商震得落荒而逃。
讓工程爛尾不單是特朗普心願,也是拜登所想,可惜無法如願。到七月,眼看阻也阻不了,拜登才與德國“和解”,解除制裁。
我們大概抓破頭皮,也想不出被解除制裁後,德國監管機構遲遲不批准管道開通的背後邏輯。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