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使用醫療券人人有責
司警再揭發有私家診所聯同海味店不法套取電子醫療券詐騙,除診所持牌人、醫生、海味店負責人等被捕外,多名居民疑不當使用醫療券被捲入。警方屢次揭發同類案件,為何仍有人以身試法?是居民守法意識薄弱、不良業界貪心,抑或監管存在漏洞?
近年涉及公帑的各類型補貼計劃,縱使當局加強監察及打擊違法違規,並改進技術堵塞漏洞,但“肥水在眼前”,詐騙公帑者仍前仆後繼。更可悲是個別居民為貪圖蠅頭小利,漠視法紀,最終惹來官非。
今次揭發的醫療券詐騙公帑事件金額達八百五十多萬元,無論作案手法或運作模式,與過往揭發的醫療券詐騙案如出一轍。根據警方披露案件,涉案診所三名醫生由一九年至今年六月期間,共收取一萬六千多次醫療券,其中一名大部分時間不在澳醫生的醫療券帳戶收取五千二百多次醫療券。可見有關人士存心作案多時,若非司警接獲舉報調查,或許有關不法收入仍“袋袋平安”。現行醫療券在早年已棄實體紙券而改用電子方式,目的就是助力當局及時有效監管。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稍稍轉彎,便可逃避即時監察。涉案的診所、海味店以至醫療券使用者,存在“契合”的利益關係,針對此問題,衛局以至治安當局有必要整頓,否則同類詐騙仍將無日無之。
絕大多數居民都循規蹈矩,醫療券應使則使。但也有人覺得醫療券是政府的“已出之物”,不用白不用,在高福利醫療政策下,想方設法如何將醫療券“運用”極致,總之套現換物最着數。今次案件查獲一萬六千多次醫療券,可見有此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數。
醫療券計劃推出至今已十三年,旨在減輕居民的醫療負擔、促進私家醫療市場整體發展,藉此促進醫療分流,有助減輕公營系統的負荷。為令公帑得到有效運用,而非成為不法商人業界的“肥水”,當局加強監管責無旁貸,但與此同時,居民同樣有責任合法運用公帑,莫為“袋袋平安”而埋沒公民的良知。
夏 耘